近日,聯想集團公布2023年第二季度財報,當日股價收跌3.03%,次日繼續下跌4.95%,目前股價定格在7.45港元/股,總市值903.55億港元。
但我們也能夠看到,連續兩個交易日下跌之后,聯想的股價隱隱現出了回升態勢,有觀點認為,這是因為聯想7月份已經打過一次“預防針”。
7月28日,聯想發布2023中報盈利預警,表示歸母凈利潤不高于人民幣8億元,同比下降不少于約62%。結果證明,聯想的預測并不完全準確。
一方面,中報顯示聯想2023年上半年,營收下降24%至903億元,經營業績遭到大量投資者質疑。另一方面,聯想凈利潤下降幅度雖有66%,但總體來說仍然為企業帶回了13.3億元凈利潤,職業投資人、陽光私募基金經理鐘華就表示:“利潤下滑的主要原因在于行業周期影響,考慮到政策面的持續利好以及行業周期復蘇,聯想增長還有想象空間。”
當然,二級市場上更多人還是報以謹慎態度。PC大勢已去,聯想作為當年的霸主,一度能夠讓其呼風喚雨的臺式、筆記本、一體機、服務器等業務,在這個強調靈活敏捷的移動互聯網時代顯得笨重不堪。聯想的轉型遲遲不來,投資者的悲觀自然也將延續下去,這艘曾經的巨輪需要思考,它該怎樣給予岸邊的人信心?
1
船大難掉頭
20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院創辦北京計算機新技術發展公司,90年代初柳傳志帶著團隊開始研發電腦,成為中國第一個自主研發并生產的電腦品牌。1994年,聯想登陸香港股*交易所,標志著聯想成功進入資本市場,并向著全球知名品牌的王座一路狂奔。
直到現在,聯想也依然是PC行業一霸。截至2022年,聯想已經連續五年成為PC市場全球份額第一,在它身后的是蘋果、惠普、戴爾等一眾大牌。多年前柳傳志回答過阿里巴巴集團前高層曾鳴“要做大還是要做強”的問題,柳選了前者,目前為止,他也確實踐行了觀點。
但市場總是殘忍的,聯想身上印證著中國那句古話,“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聯想的強項在于PC時代積攢的“老本”,但據7月11日IDC披露的全球PC調研報告,2023年二季度全球PC設備出貨量同比下跌13.4%,為6160萬臺,已連續六個季度下滑。
而細分公司來看,二季度的聯想出貨量雖然仍是行業第一,同比下跌卻有18.4%,市場統治力進一步下降,僅占23.1%份額。反觀亞軍惠普,二季度出貨量為1340萬臺,只比聯想少80萬臺,而惠普的降幅只有0.8%,市場占比為21.8%,趕超勢頭明顯。
PC市場的競爭十分激烈,第三名戴爾及第四名蘋果也在對榜單前列發起進攻。戴爾2023年Q2出貨量為1030萬臺,切走市場中16.8%的蛋糕;蘋果則是前五名玩家中唯一一個實現逆勢上漲的公司,市場份額由去年二季度的6.8%提高至今年二季度的8.6%,出貨量漲幅達到10.3%。
多方力量圍攻下,聯想的表現遠遜于行業均速。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三個月,聯想實現營收903億元,比去年二季度減少近四分之一,凈利降幅則直接來到66%。在2022/23財年,聯想同樣錄得營收凈利雙下滑,前者降幅為12.4%,后者降幅為21%。
究其原因,聯想表現不佳并非費用升高。財報顯示,3月至6月期間聯想在降本方面已有所收獲,包括銷售、研發、行政等費用在內的經營費用總體下降了11%,聯想在財報中表示,“精簡成本結構”初顯成效。
因此,聯想業績下滑真正的“幕后黑手”還是營收,盡管方案服務業務(SSG)毛利率逆勢微漲0.6個百分點,但總的來看,聯想同期凈利率下滑了167個基點,這也不難想到。因為此前電話會上,聯想集團董事長兼CEO楊元慶曾透露,聯想非PC類業務在顯著增長后,能夠為集團貢獻40%的營收,那么換言之,聯想在移動互聯網已經飛速發展了數十年后,PC業務創造的收益仍然占到了60%,PC業務受影響,整體業績就牽一發而動全身。
TMT領域觀察家楊劍不無遺憾地表示,以聯想的規模與能力,延續輝煌成為移動互聯網的頭部企業是沒有問題的,“但也就是因為聯想有這樣的體量,轉型的時候選錯了一步,后面才越差越多。”
2
ALLIN大模型?
按照楊劍的說法,聯想并非不想轉型,正相反,它的轉型來得非常早。而且有意思的是,聯想的轉型幾乎都以收并購為信號。
聯想史上第一次大型收購發生在21世紀初,彼時國家將企業“走出去”提上議事日程,聯想當時在中國已占據PC市場逾四分之一的市場份額,國際上的聲量卻遠比戴爾及惠普要低。若想開辟海外市場,僅靠一己之力或許很難實現,以資本換時間成了最快的解法。
2004年12月8日,聯想宣布收購IBM公司的全球個人電腦業務,豪擲12.5億美元,換來了一個新的聯想。2014年1月29日,聯想又宣布以29億美元價格從谷歌手中收購摩托羅拉的智能手機業務——這筆錢幾乎是聯想前一年凈利潤的3倍。
上述兩例并購都被稱為“載入商業史的案例”,聯想也因此被視作經營性擴張企業,收購、并購以整合行業資源,則練就了聯想一貫的打法。
但在智能手機業務上,聯想的慣性玩法率先折戟。2008年,聯想決定以1億美元售出移動業務,又在2009年以翻了番的價格重新收購,楊劍說,這是聯想最讓人疑惑的一次舉動。這種猶豫與反復,構成了聯想在移動互聯網初識時代的基調,在其他時候這樣的謹慎或許會被看作穩妥,但在那個日新月異的年歲,聯想就這樣親手斷送了未來。
完成對摩托羅拉的收購后,聯想手機一度沖到中國第一全球第四。公開數據顯示,聯想2014年一季度手機銷量增長了39%,借助摩托羅拉國際化的品牌力,聯想1580萬臺的出貨量第一次超過PC,全球市占率為5.2%。
聯想手機全球銷量第一次超越PC,達到1580萬臺,同比增長約39%,全球市占率達5.2%,位列第四。中國市場銷量達1300萬臺,同比增長20.1%,市占率為12.5%,超越三星位居第一。也正因此,聯想在“中華酷聯”位列一席。
而在中國境內,聯想重資運營商渠道啟動“機海戰術”,中國市場同期銷量為1300萬臺,躍居榜單首位,“中華酷聯”傳為佳話,12.5%的市占率把三星都擠了下去。
按照楊劍的說法,如果沒有互聯網手機廠商,聯想可能還有榮光下去的可能,“但隨著小米、京東的擴張,國內智能手機販售渠道進行了一大波洗牌,聯想依靠的運營商渠道沒了優勢,它還在堅持,再回頭就晚了。”
不過鐘華認為,聯想對新事物的嗅覺依舊敏銳,其資產負債率的下降也證明,聯想的經營結構正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
2017年,聯想提出“allinAI”戰略,執行至今能夠看到,聯想也算得上略有建樹。本期聯想ISG(基礎設施方案業務集團)和SSG業務(方案服務業務集團)總營收占比為20.47%,后者錄得營收17.13億美元,同比增長18%,同時實現3.61億美元營業利潤,同比增長10%,鐘華直言,這是聯想本次季報中最為亮眼的存在。
“AI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生成式AI的爆發,將對筆記本電腦行業產生深遠的影響,這一創新所塑造的新“蛋糕”份額或將帶來一輪新的換機潮。”
此外,聯想現金流也意味著仗還有得打。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凈額從26.76億元飆升至46.95億元,資產負債率則下降到84.56%,融資負債壓力漸輕的聯想,還存在輕裝上陣啃下硬骨頭的可能。
3
聯想想等下一陣風
客觀來說,盡管聯想CEO楊元慶喊出了要“賭上身家性命做AI”的口號,但能否取得投資者想看到的回報,大多數人恐怕還是不夠看好。
核心原因之一在于,大模型賽道的競爭實在太過激烈。自從ChatGPT爆火,騰訊、字節、阿里等諸多互聯網大廠均宣布大筆投入,作為移動互聯網行業頭部企業,比起以硬件著稱的聯想,它們在軟件訓練及數據收集方面的優勢更為突出。
原因之二則是,聯想競爭力屬實不強。財報顯示,2020年至2022年,聯想的研發費用為115.17億元、120.38億元、153億元,同期華為的研發費用分別為1419億元、1427億元以及1615億元。
研發投入低的直接結果也很明顯,第三方研報中,聯想在AI服務器領域基本屬于“Others”。據太平洋證*2022年中國AI服務器市場的前三名為浪潮、KunQian、Nettrix,份額分別為37%、11%、10%,馬太效應明顯,后來者想追趕并不容易。
而對投資者來說,聯想不受歡迎的理由也很簡單。
于科技行業企業而言,重資AI如今已經是某種“正確”,付出與回報是否成正比不重要,給投資人講性感故事,才是號稱allinAI的它們想做到的事。但商業畢竟是逐利的,資本市場是殘酷且眼光毒辣的,當前景充滿不確定性,實際的盈利和穩定增益意味著唯一標準答案。如果大模型無法帶來切實利益,市場誰會再為聯想的夢付費?
此前多年,聯想也是追風的人,必須看清楚的是,當第四輪科技革命的火苗漸熄,靠等待等不來屬于自己的風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