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大眾對于互聯網醫療平臺的需求有所提高,互聯網醫療行業得以高速發展,市場規模穩步擴大的趨勢明顯。艾媒咨詢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移動醫療市場規模已達到544.7億元,預計在2021年突破635.5億元,2024年達839.6億元。
在新的機遇面前,有許多互聯網醫療企業紛紛加快投身資本市場的進度,一時掀起了一波上市浪潮。從2021年初至今,已經有微醫、叮當健康、智云健康、圓心科技等互聯網醫療企業相繼提交了招股書。而在這場洶涌的IPO大潮中,互聯網醫療企業積重難返的弊病也暴露無遺。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難逃“賣藥”邏輯
就目前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發展現狀來看,大多數的企業深受現有商業模式拖累,至今仍處于虧損狀態。從個別頭部互聯網醫療企業的營收結構出發,可以直觀地看出,企業能否實現盈利大抵和其“賣藥”業務相掛鉤。
最新發布的財報數據顯示,京東健康2021年上半年的總收入達136.38億元,其中,醫藥和健康產品銷售創收117.62億元,所占總營收比例高達86.24%;凈利潤方面,虧損4.54億元,同比減少91.5%。
阿里健康2022財年中期營收93.6億元人民幣,其中,醫藥自營業務和醫藥電商平臺業務分別創收81.19億元和10.1億元,分別占總營收86.76%、10.8%;期內經調整后虧損2.83億元,去年同期為盈利4.36億元。據官方說法,此次阿里健康由盈轉虧為開拓創新業務所致。
反觀作為同樣是較早批上市的平安好醫生,營收狀況更加不容樂觀。其主營的家庭醫生服務,并未對企業實現盈虧平衡起到關鍵性作用。
平安好醫生2021年上半年業績披露,2021年上半年,平安好醫生總收入人民幣38.18億元,其中,在線商城、醫療服務和消費性醫療三大營收業務分別創收19.09億元、10.67億元、7.14億元,所占總營收分別為49.99%、27.94%、18.7%。凈虧損為人民幣8.79億元,較2020年上半年的凈虧損人民幣2.13億元擴大312.4%。
可以看出,平安好醫生的醫藥商城銷售營收已接近總營收的一半,而其主推的醫療服務收入稍顯微薄。但因為沒有像京東和阿里一樣原生的電商基因,其在線商城所創營收額數較少,并不能攤薄企業高昂的運營成本,至今仍難以扭轉連續虧損的局面。
實際上,同樣深陷虧損囹圄的互聯網醫療企業比比皆是,主營醫療服務和健康維護服務的微醫、靠藥品及醫療業務創收的叮當健康,以及其他一些細分領域的頭部企業更是難逃虧錢魔咒。
如今,互聯網醫療行業出現了經營怪圈:藥賣的好就掙錢,賣得不好就死虧。這也導致了許多互聯網醫療企業的運營邏輯逐漸變味,賣藥成為了部分企業熱衷追捧的盈利手段,甚至成為了運營的根本。
重拾“醫療”本心
不得不說,賣藥的確是互聯網醫療企業能快速實現盈利的好幫手,但互聯網醫療的核心依舊是以“醫療”為主。過度依賴于“賣藥”實現盈利,脫離主心并不是企業發展的長久之計。這些年,各大互聯網醫療頭部企業也在有意識地去創新商業模式,布局新的業務線,以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為例。
阿里健康自我變革。目前阿里健康表示要以家庭醫療健康管理者為其核心用戶,建立普惠型醫療健康服務平臺。對外戰投零氪科技,進一步布局數字醫療新基建;收購小鹿中醫,搶先盤踞互聯網中醫市場。阿里健康深入醫療領域,占據市場份額的野心顯現。
京東健康借力進化。截止目前,京東健康已與河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合作搭建了河南首家中醫互聯網醫院;與廣州市海珠區合作共建“互聯網+家庭醫生”服務;與百濟神州達成戰略合作,全面升級線上線下融合的一站式專業服務體驗,雙方還將在醫藥數字化營銷等領域深化合作。
阿里健康側重在線上謀篇布局,京東健康傾向于持續推動線上線下醫療一體化。而一直注重醫療服務的平安好醫生則是固守老本,繼續深耕醫療方面的服務。
平安好醫生2020年年中進行全面戰略升級,在服務方面,將單一的醫療服務細分為醫療服務和健康服務,及私人醫生升級為私家醫生服務和家庭醫生服務,平臺服務全面滲透至個人和家庭。
互聯網醫療頭部企業轉戰醫療業務的動作如此大張旗鼓,更為重要的原因是國家近年來對互聯網醫療行業的監管有所加強,行業發展也越加規范化,“賣藥”業務有所受限,商業模式的創新是大勢所趨。
目前,不止是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等綜合類平臺在逐步開發或者創新商業模式,還有個別垂直類平臺也紛紛深耕自己現有的商業模式。整個互聯網醫療行業戰略重點轉向“醫療”業務,接下來的互聯網醫療賽道將是各類平臺之間實力的對決。
以長處論“英雄”
從“賣藥”過渡到“醫療”,考驗的是各類平臺的賦能和創新能力,在這方面,互聯網醫療行業整體都具備有一定的優勢,但具體而言,綜合類平臺相比于垂直類的互聯網醫療平臺更具有發展潛力。
第一類是綜合類平臺,可借勢取勝。
一方面,后臺強大。京東健康、阿里健康、平安好醫生三大上市企業。其背后都有強大的后臺作支撐,能夠憑借優質的流量資源或第三平臺快速建立起新的商業入口。
京東健康依托京東,阿里健康背靠阿里巴巴,兩者在醫藥供應鏈及其管理上有絕對的優勢。而且身處母公司電商平臺的巨大流量池中,在醫藥電商平臺運營上兩者也有很大的話語權。
除此之外,阿里健康本身可以輕而易舉地整合到夸克、支付寶醫療健康頻道等入口和資源,實現低成本獲客。京東健康可以仰仗京東的技術基礎設施和能力,加速完善提供給B端醫療機構及其供應商的智能醫療解決方案,減輕開發TO B業務的壓力。
平安好醫生作為平安集團旗下增值醫療服務,憑借與平安集團的顯著協同效應,打通集團的保險業務,拓寬變現邊界。雖然目前在盈利方面,平安好醫生還趕不及京東健康和阿里健康,但其自建醫生團隊的差異化運營模式,影響力日漸擴大,與京東、阿里等巨頭在互聯網醫療領域的品牌效應相比毫不遜色。
另一方面,資本青睞。互聯網醫療行業享受國家多層面利好政策扶持,一直是資本眼中的“熱餑餑”。加之在疫情期間,部分互聯網醫療企業的防疫行動迅速出圈,例如丁香園開設疫情實時播報專欄、微醫上線“新冠肺炎實時救助平臺”、春雨醫生開展線上義診活動等,這些企業得以迸發出來的潛力吸引來了不少資本的關注。
丁香園在2020年12月份完成5億美元融資,投資方為騰訊、摯信資本、高瓴資本等,經過此次融資,丁香園得以有機會躋身互聯網醫療獨角獸公司之列。
春雨醫生作為國內早一批進入“互聯網+醫療”行業的互聯網企業,此前已經有藍馳創投、東證資本等資本入駐,而在2020年,又有搜狗科技領投完成E輪融資。
微醫早前已有騰訊投資、復星銳正資本、晨興資本等多方投資,且多次傳出上市消息,但最后都不了了之。作為數字醫療服務賽道上的巨頭,微醫的盈利能力備受質疑,一直靠著資本輸血的微醫能否在2021年結束一波三折的赴港上市路有待觀察。
第二類是垂直類平臺,發展契合新趨勢。
不像京東健康、阿里健康或者平安好醫生等有母公司優質的流量和渠道可以作為獲客接口,大部分在線問診和在線預約掛號等垂直平臺能夠快速成長起來,主要是有平臺大力構建的互聯網醫院在其中發揮作用。
第一,2015年以來國家一直鼓勵互聯網醫院常態化發展,利好政策的接連出臺讓互聯網醫院平臺的發展環境一直處于良好狀態;第二,疫情的催化讓互聯網醫院發展走向高潮,加快了互聯網醫院體系的完善進程;第三,用戶更偏向于以企業為主導的互聯網醫院平臺,因為相比于醫院主導的互聯網醫療平臺,企業主導的互聯網醫療平臺更為豐富多樣,其資源涵蓋多個醫院和醫生。
綜上所述,一些以互聯網醫院為核心業務的垂直類互聯網醫療企業的機遇非常多,而且其主要發展方向與現在“醫療”新趨勢相契合,發展前景較為樂觀,類比主攻互聯網醫院的好大夫在線平臺和企鵝杏仁平臺。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4月,好大夫在線收錄全國近1萬家正規醫院79萬余位醫生信息。其中,超過23萬名醫生在平臺上實名注冊,直接向患者提供服務。目前,好大夫在線已經成為了國內在線問診領域中的頭部企業。
不過好大夫在線成立數年,現在仍舊沒有面向資本市場的計劃,在互聯網醫療賽道競爭中比較保守。相比之下,在疫情中突起的企鵝杏仁的打法更為激進,更名為“未來醫生”、打造線上線下醫療服務閉環等戰略升級動作不斷。因疫情得以快速發展起來的企鵝杏仁,正忙于拓展自己的商業邊界。
據官網信息顯示,目前,企鵝杏仁平臺45萬三甲醫院醫生支持線上轉診,支持在家下單買藥;有100多家全科診所覆蓋了全國15個城市,且診所已開通醫保支付,和大部分主流保險公司簽署保險直付合作協議。
總的來說,論追逐“醫療”新趨勢,在核心資源賦能方面,垂直類平臺以互聯網醫院為中樞,其在線醫療運營經驗和資源要比綜合類平臺所積累得更豐富些。但在創新維度上,相較于垂直類單一的商業模式,綜合平臺所連通的外部渠道較為多元,創新點較多。從目前的市場環境來看,綜合平臺的實力更為強勢,但還沒有產生一方獨尊的互聯網醫療企業,垂直類平臺仍有很大的趕超空間。
寫在最后
中商產業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互聯網醫療市場規模將近1980億元,2021年或近2840億元。面對千億級別的互聯網醫療市場,眾多玩家為了占據一席之地,逐步開始追求新趨勢,進行商業模式創新的進程不斷加快。
加上新的監管細則已落地,行業技術門檻有所提高,服務模式進一步升級,互聯網醫療行業下半場角逐或已開啟??梢灶A見的是,無論是綜合類互聯網醫療平臺還是垂直類醫療平臺,在新的發展路徑和眾多玩家集體競爭之下,勢必會有優劣分化,行業或將迎來新一輪的洗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