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個蛋糕店,一個月進賬5萬,在很多人眼里算不錯吧?
但對李阿姨來說,這才剛夠本。如果生意稍微差點,還得虧錢。
李阿姨,是河北燕郊行宮市場的一家蛋糕店店主,開蛋糕店已經二十幾年了,因最近熱播的節目《親愛的小店》參與店鋪改造被網友熟知,微博熱議話題#經營小店月入5萬只夠保本#,講的就是她的故事。
開店多年,房租、水電、人力、原材料等各種成本都在不斷上漲,導致李阿姨如今每月進賬5萬也只夠保本。店鋪哪怕不開門,每天至少也要500元開銷。疫情期間,更是“每天一睜眼就虧錢”。
盡管小店生意不好做,但對李阿姨一家來說,這是生存、養家、營生......“我沒有退路,只有進路”,當有人勸李阿姨把店賣掉時,她這樣說。
李阿姨只是我們身邊無數小店賺錢越來越難的一個縮影。比李阿姨面臨更難處境的小店店主還有很多。
據企查查數據顯示,從2020年1月至11月,我國共吊銷注銷個體戶、個轉企等主體301萬家。這意味著,在去年前11個月中,每一天幾乎有一萬家小店消失......
疫情沖擊,當然是“小店難”的一個重要因素,今年以來,連海底撈、茶顏悅色等餐飲名牌都相繼關停大量門店,更不用說小店了。但除此之外,日益高漲的房租、不斷增加的人工成本、日漸繁榮的互聯網數字經濟、網絡原住民消費習慣的轉變等,都對小店原有經營模式帶來影響。
在后疫情時代,小店該如何突圍?不僅是小店經營者需要思考的問題,也值得每一個人關注。
1
后疫情時代,房租、
人工成本高成小店發展最大痛點
小店之難,首先在于小。
據《2019中國小店經濟溫度圖譜》顯示,含網店、街邊小店、路邊小攤等在內,中國小店數量約為1億家,以夫妻店、親友店為主,占比約為58%。小店經營規模較小,其中52%的小店員工數不到5人,90%的日流水小于3萬元,大多做的是小本經營買賣。
經營規模較小,資金實力較弱,也意味小店的抗風險能力弱,很難抵御大幅度的經營波動。這也是疫情對大部分小店沖擊較大的原因。
有數據顯示,自疫情發生以來,有近6000萬家小店遭遇經營困難,占到全國8000多萬家注冊小店的七成多。在疫情暴發期間,許多小店都瀕臨關門歇業。即使疫情緩和后,恢復營業也面臨不少困難。
事實上,除疫情這類大的不可控因素外,小店生意平時也會“靠天吃飯”,受天氣等情況影響也較大。如暴雨、大雪等惡劣天氣也會影響店鋪生意,很多實體店遇到天氣不好,往往門口羅雀。同時,也會時常“內卷”,如一個社區零食店生意好,隔壁搬來一家搶生意,兩個人都不好做了。
除不可控變量之外,小店生意難做還在于房租、人工等不斷上漲的剛性成本,這是疫情期間拖垮很多小店的主要原因,也是后疫情時代,小店經營需要面對的主要難題。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長管清友認為當下小店難做的最重要原因是,小本經營下的小店,商品附加值有限,但不斷上升的剛性成本——不斷上漲的租金、日漸昂貴的人工成本等,加重了小店的生存壓力。
一方面,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調查顯示,小店面臨的主要困難就是房租、水電氣費等硬性支出壓力較大。這些成本占到小食雜店的50%左右,在理發、服裝、小百貨等行業,也要占到總成本30%左右,其中主要是房租成本,且在逐年上漲。
過去十多年,由于國內房價整體不斷上漲,商鋪租金也水漲船高。有調查數據顯示,2019全國中小城市百個購物中心租金收入同比漲1.52%,其中餐飲美食類店鋪租金同比漲幅最高、零售類業態租金同比亦有所上漲。這也導致很多實體店,雖然不差營收,但可能都在給房東打工。
另一方面,則是不斷上漲的人工成本。過去十年,由于中國人口增速放緩,老齡化加速,國內勞動人口紅利見頂。數據顯示,從2010到2019年,中國勞動力數量仍在上升,但占比不斷下降,而就業市場CIER指數顯示,勞動力市場的供需不平衡現象已經比較嚴重,這導致用工成本不斷攀升。
可見,即便在后疫情時代,不斷上漲的店鋪租金和人工成本,仍然是小店發展難的最大痛點。
2
日漸繁榮的數字經濟,
對小店來說意味著什么?
除了房租、人工成本上漲帶來的壓力之外。隨著互聯網經濟發展,作為網絡原生住民的新一代消費者逐漸成為消費主力軍,習慣網絡購物的年輕人,越來越喜歡網絡購物,減少了對實體小店的依賴,也對實體小店的發展產生一定影響。
不過,與房租和人工成本上漲不同。互聯網數字經濟的發展跟零售業態的進化有關,是時代發展的必然趨勢,也跟消費習慣變遷息息相關,其對實體小店的影響也具有兩面性。
一方面,就線下實體小店而言,電商業務的發展其實也帶動了各項基數設施的發展,如物流、支付等,給實體小店帶來了新增量。
這些年,隨著外賣業務、直播電商、社區團購等新興業態的發展,很多實體店的生意其實是增加了,在到店之外,還增加了到家的服務。
尤其是在服務電商領域,這種線上線下結合的方式,已經成為新常態。以大家熟知的外賣業務為例,對一般傳統線下餐飲店來說,顧客其實很穩定,就是生活在周邊的那一波人到店消費。
如今對餐飲店來說,堂食生意照常經營,外賣業務變成新增量,服務的范圍也從原來的一公里,覆蓋到三公里、五公里甚至更遠的地方。
事實上,外賣平臺還未火之時,一些餐飲商家也會提供“外賣”服務,為不愿或不能到店用餐的用戶送餐上門。送餐員通常就是店鋪老板或者固定員工,獲客方式就是去附近小區和寫字樓發傳單、留電話。
早期的“外賣服務”說明需求所在。但與現在聯合外賣平臺相比又有一些不足。如就餐高峰期,店鋪常常因忙不過來損失不少訂單,且用戶等餐時間變長降低體驗,成本投入也不劃算,商家必須準備一個或多個送餐員,每月有固定支出。
如今通過外賣平臺,獲客變得更簡單,有騎手送單,商家無需自己送餐,基本沒有送不過來的問題,生意能夠做得更大,帶來了新增量。
另一方面,電商業務的發展,在某種程度上會切走一部分實體店鋪的生意,主要是在實物電商領域。
比方說,以前買衣服、買日用品、買電器人們基本只會實體店購買。但如今通過電商平臺,越來越多會選擇網購,不僅便宜,而且商品選擇更加豐富、購物也更便捷,消費者自然選擇網購。
不過,如今網店也是“小店經濟”的重要一員。自2019年“小店經濟”的概念被正式提出后,2020年國家在《關于開展小店經濟推進行動的通知》中,就將年營業額1500萬元以下的網店納入“小店經濟”之中。
當然,當越來越多的實體小店接入平臺后,對實體小店最大的挑戰在于服務質量的比拼。以前是“地緣生意”,消費者沒有太多選擇,接入平臺之后,各種店鋪之間的比較變簡單。這也就意味著服務更好的店鋪會獲得更大的發展,而服務較差的店鋪壓力會變得更大。
3
不想被時代淘汰的小店,
又該如何突圍?
回到文章開頭的話題,小店(實體小店)該不該被時代淘汰?答案是否定的。在筆者看來,小店不該也不會被時代淘汰——市場優勝劣汰篩選下,一些店鋪被淘汰不可避免,但同時也有小店會越來越好,而小店要想突圍,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找增量,借用互聯網數字經濟行業紅利。
當互聯網的趨勢不可阻擋,線上線下融合已成主流,這是小店的時代紅利。
我們知道租金高是小店生存難的重要原因,一方面是其動輒占到了經營成本的20%-30%,另一方面則是其與商家的經營情況并無關聯,不管商家生意如何,房租就是這么多,并且大部分只增不減。
互聯網平臺的模式不一樣,它只有傭金,且商家只有在獲得收益前提下,才會產生“傭金”。
拿美團外賣來說,餐飲商家成本主要分為技術服務費和履約服務費兩塊。其中技術服務費大約在6%-8左右,屬于平臺傭金。這與線下店鋪動輒20%-30%的租金成本相比,要少太多。
有行業人士將商場商鋪位置可見度劃分為101個刻度,可見度每增加一個刻度,商鋪租金邊際價格將增加1.92%。這種商鋪租金隨位置可見度增加而增加的現象,在街道、園區等其它地方同樣存在。
而很多以外賣業務為主的餐飲店,并不必選擇價格高昂的街邊門面,而是成本更低的社區等。看似線下可見度降低了,但在網絡上不受影響,整體可見度還變高了,但是租金成本卻大大減少。此外,個位數的外賣傭金也只是在有訂單的情況下才收取,沒訂單就無所謂傭金,對小店來說風險更可控。
其次,降本增效,通過數字化賦能。
用工成本不斷變高,小店要想更好發展,通過數字化降本增效是不二途徑。以線下餐飲店為例,掃碼點餐已成主流,僅這項就為商家減了大量用工成本。
在深圳市消委會今年3月的走訪調查中,97.02%的商家都已采用掃碼消費營業模式,大大減少了點餐員開支。AI財經社曾報道稱,一個30人左右的簡餐餐廳采用掃碼點餐后,點餐員可從7個減到3個。相比一個點餐員一年幾萬的開銷,一個含掃碼點單、菜品管理、優惠券推送、會員積分的小程序,商家花數百元就能搞定,成本差距可想而知。
最后,差異化,為小店提供附加值。
通過擁抱互聯網平臺,借助數字化賦能等,不僅能在租金和人工成本上為小店減少開支,同時也為店鋪獲客提供了便利,覆蓋到更多的人群。但在信息如此透明的當下,小店要想活得更好,還必須有自己的殺手锏,提升服務品質,構建差異化優勢。
馮侖在《親愛的小店》中提到一家服裝店,這個店鋪已經存在了27年,并且賣得不便宜,之所以活得好,因為它從衣服材料、到設計再到制作都有自己的差異化,這是其它小店所不能媲美的。
4
結語
有人說,在連烤紅薯都有外賣的時代,你還會在冬天下班路上買一個熱氣騰騰的烤紅薯嗎?
我想,肯定會有的。而對小店來說,在競爭日趨激烈的當下,不是所有的小店一定會消失,也不是所有的小店一定就會有出路。
就跟其它業態和商業模式一樣,小店也可以與時俱進,不斷調整,最終找到一個順應時代潮流、消費習慣以及合乎其生存發展的方式,不斷煥發新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