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問題是每年3·15都備受關注的問題。
就在上一個315的出圈事件“土坑酸菜”過去兩年后,今年3·15,終于迎來了新一輪熱搜話題的主角——“淀粉腸”,這次事件的討論度源自于央廣網的一篇報道——《火爆全網的淀粉腸成本只有五六毛,配料表第一位居然是肉!》。新聞一出,就頻頻登上社媒平臺頭版頭條。
淀粉腸在各平臺登上的熱搜話題
這則報道讓淀粉腸深陷輿論風波之中。而淀粉腸本腸,從始至終都未出現在315晚會上。
“淀粉”腸,配料表第一位竟是“肉”!
報道中說了些什么呢?
為了調查淀粉腸這一年輕人喜愛的街頭小吃,央廣網記者購買了目前市場上銷售量較高的五種品牌淀粉腸,綜合觀察配料表發現,淀粉腸的配料表差別不大,基本上都是由肉、水、淀粉、白砂糖、味精、香辛料等調味料以及三聚磷酸鈉、焦磷酸鈉、六偏磷酸鈉、羧甲基纖維素鈉、誘惑紅等添加劑共計十五六種成分組成。
河南一淀粉腸生產廠家的工作人員透露,淀粉腸里肉的含量不多,“都是用的雞肉和雞骨泥,用鴨肉更便宜,大部分都是淀粉”。
記者調查過程中發現,目前出售雞骨泥的多是經營寵物食品的商家,商家表示,“骨泥不建議人吃,燒烤也不行。”從價格來看,雞骨泥的售價遠遠低于雞肉,基本在3-5元/斤。一些低價餃子和低價肉丸也曾被曝光過使用雞脖泥、雞架泥等。
該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目前淀粉腸的出廠價為80元/箱,每箱120根共24斤,拿貨數量多的話有贈送,折算下來基本五六毛錢一根。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何計國曾表示,使用雞脖泥、雞架泥代替原有肉類使用的行為,本質是摻假和以次充好,其中的營養物質也無法被人體吸收。
央廣網原報道
這則報道一出,社交媒體立刻炸開了鍋。網友們紛紛表示,“我都吃淀粉腸了,都不要求有肉了,還能塌房???”“天塌了,淀粉腸都不能吃了,還能相信誰。”
淀粉腸行業瞬間面臨巨大危機,一些曾經人頭攢動的炸腸小攤變得無人問津。
“原先賣得好時,我一天烤過五六百根,現在下班檔口,一小時也才兩個人買。”北京房山區擺攤賣淀粉腸的李女士無奈道,自己準備歇業幾天,等風頭過了再出攤看看。
河南的淀粉腸經銷商陳先生表示:“這兩天很多客戶打電話來退貨,訂單比以前少了三分之二。”據陳先生說,這些退貨的人里面主要是攤主比較多,他們比較擔心食品安全問題。“我們的處理方式一般是先把廠家的檢測報告發給對方,讓他們做個權衡。”至于存貨,會根據情況調節生產后續的訂單,短期內不會有太大壓力。
雖然很多消費者尚未明白什么是骨泥,但是看到專家說“人不能吃骨泥”,就立刻收回了想要買淀粉腸的手。一時間行業情形大變,很多廠家紛紛自證清白,用廠商直播或者讓攤販出具證明材料的方式表明自家的淀粉腸沒有使用骨泥,讓各位消費者放心食用。此情此景讓一些網友也產生了同情,認為不能憑借一則報道一桿子打死所有淀粉腸品牌,要給街頭小販留一條生路。
淀粉腸風評被害,“骨泥”是元兇?
淀粉腸可能是第一個沒上315晚會,卻在315期間收獲了最高討論熱度的食品。同時也讓“骨泥”這個詞,從食品行業進入到大眾視野中。
資料顯示,雞骨泥,學名叫“機械分離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T 40463-2021》中曾對其做出明確定義:禽畜類的帶肉骨骼,通過機械分離工藝,生產出的肉糜類產品。簡單來說就是把雞、鴨、豬剃掉肉后的邊角料,重新送回機器里壓出來的“泥”。
很多消費者確實是在得知骨泥的制作過程后,才對淀粉腸“下頭”的。那么淀粉腸行業就沒有個生產標準嗎?用骨泥這個事,有沒有人管管?
食品工程博士云無心對此做出了相應的專業解析:“淀粉腸”就是為了規避“火腿腸”的標準而出現的產品名稱,它可以看作是火腿腸的一種低價格、低營養的替代品。它不叫“火腿腸”,也就不需要執行火腿腸的標準。
就成分而言,雞骨泥中并沒有什么“有毒有害”成分,人可以吃。
從食品安全的角度說,“雞骨泥/雞肉糜”用于淀粉腸中并不違規。
現實中的“商品雞骨泥”是否可以做食品,還需要考慮其加工過程是否滿足食品標準。同樣是加工出“骨泥”,如果加工過程達不到“食品級規范”,而只是執行“飼料標準”,那么得到的產品就只能作為飼料。央廣網記者遇到的情況,有可能是一些企業在生產過程中為了追求利潤,采用了不合格的原料或者不當的生產工藝,導致產品出現了質量問題。這并不是雞骨泥本身的問題,它本就是一種營養豐富的食品原料。
現在我國肉類供應充足,部分消費者購買淀粉腸,主要是因為它比肉腸價格便宜,以及不一樣的口感。按市場消費需求來看,有需要肉腸的人,也有需要淀粉腸的人。不同價格段也對應著不同的原料搭配比例。
投融界研究院認為,淀粉腸得以長期存在,說明始終有市場需求,它未來也會長期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既然作為一款大眾食品在市場上售賣,就要符合食品生產標準,標明配料成分。那些為了短期牟利添加毒料廢料的廠商,終將被市場所淘汰。
此次淀粉腸“骨泥”風波也暴露出行業標準亟待規范的問題。全國肉禽蛋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秘書長劉振宇表示,火腿腸是有國家生產標準的,但是過去沒有制定過“淀粉腸”國標。此次媒體報道引發社會熱議,委員會也再次開會研究要不要制定“淀粉腸”國家標準,有結論后會向公眾發布。
作為消費者,自然是希望在購買“淀粉腸”這類街頭小吃的時候,可以不用擔心食品安全問題。如何讓消費者買的放心、吃的安心,是淀粉腸行業亟待解決的問題。
希望在這次淀粉腸事件風波過后,市場能真的做出篩選,淘汰一批黑心廠商生產的淀粉腸,同時也讓那些符合食品生產標準的淀粉腸再次回歸街頭。也希望有關部門能夠從源頭上加強對食品生產企業的監管,確保食品原料的質量和生產工藝的合規性,從而保障消費者的食品安全。
參考資料
⑴《淀粉腸“塌房”引關注,需盡快為行業定規立矩》
⑵《淀粉腸塌房,誰之過?》
⑶《淀粉腸成了315食品危機中的障眼法嗎?》
⑷《“骨泥”風波下銷售遇冷,淀粉腸還會“受寵”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