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電動汽車銷量井噴,似乎已經完全成為新能源汽車的代名詞。其實電動車熱潮之下,也有諸多企業關注最理想的清潔能源——氫能。
比如,2024年初,豐田汽車與千代田達成合作,將大規模生產5兆瓦(1000方)PEM電解槽。無獨有偶,近期福田汽車也對外表示,公司與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六院101所合作研究重型車輛液氫儲供關鍵技術項目,已有樣車,正處于測試階段。
與電動汽車產業類似,由于供應鏈完善、市場需求可觀,中國氫能產業鏈已初具雛形,涌現出億華通、捷氫科技等企業。
在資本市場,投資者紛紛加碼這些公司,試圖提前押注到氫能時代的“寧德時代”。然而,氫能汽車商業化進展緩慢的現實,也不斷消磨著投資者的耐心。
氫能優勢明顯,將“燃爆”萬億市場
之所以說氫能是最理想的清潔能源,是因為其擁有元素資源豐富、儲能時間長、能量密度大等優勢。
《氫能研究報告2022》顯示,氫在世界上的占比高達75%左右,是地球上最廣泛的物質。基于直流電,直接電解地球上的水即可得到氫氣,沒有資源焦慮問題。使用的時候,氫氣燃燒后生成水,不排放污染氣體,異常干凈。
此外,從能量的維度來看,氫儲能的能量密度可達140MJ/kg,是鋰電池等電化學儲能的100多倍。同時,氫氣的熱值達120MJ/kg,是煤炭、天然氣、石油等化石能源的3-4倍。基于此,無論是對比電動車還是燃油車,氫儲能都有一定的優勢。
正因為氫能源高度契合碳中和發展目標,并且相較諸多能源具備極強的比較優勢,有關部門正大力推動氫能源產業行穩致遠發展。
比如,2022年3月,國家發改委和能源局聯合發布的《氫能產業發展中長期規劃》,提出了氫能產業發展各階段目標,計劃2025年,基本掌握氫能源產業鏈相關的核心技術和制造工藝,可再生能源制氫量達到10-20萬噸/年;2030年,形成較為完備的氫能產業技術創新體系、清潔能源制氫及供應體系,有力支撐碳達峰目標實現。
政策大力扶持之下,中國氫能產業正蓬勃發展。平安證*研報顯示,預計2030年,中國氫能市場上游制氫、中游儲氫運氫以及下游加氫用氫環節將分別擁有10000億元、200億元以及萬億級市場規模。
圖源:前瞻產業研究院
在此背景下,以億華通為代表,提前布局氫能的企業已捷足先登。前瞻產業研究院披露的數據顯示,2022年,按燃料電池裝機功率計,億華通占據21%的市場份額,排名第一。
作為行業龍頭,億華通的業績有不俗的成長性。財報顯示,2021年-2023年,億華通營收分別為6.29億、7.38億元和8.01億元,復合年增長率為12.85%。
考慮到氫能源接下來擁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而億華通已成為行業翹楚,資本市場當然不希望錯過下一個“寧德時代”。
2020年8月,億華通登陸科創板,發行價為76.65元,上市首日報收187.12元/股,單日漲幅達144.12%。此后,億華通的股價不斷上漲,于2021年2月達到348元/股的高點,市值高達245億元。
連年虧損,億華通直面慘淡現實
盡管氫能源前景可期,并且億華通已在市場占據有利位置,但遺憾的是,該公司遲遲難以回正現金流。
財報顯示,2021年-2023年,億華通凈利潤分別為虧損1.62億、1.72億元以及2.26億元,虧損額持續擴大。
這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目前燃料電池行業仍處于產業化初期階段,市場需求有限,而億華通的運營成本又異常高昂。
調研數據顯示,2023.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累計實銷7760輛,同比增長55%,其中億華通累計配套1631輛,占比21%,位居第一。
盡管中國氫燃料電池汽車銷量增速不俗,但對比電動汽車,前者的規模還十分有限。乘聯會披露的數據顯示,2023年,中國新能源乘用車零售銷量773.6萬輛,同比增長36.2%,全年滲透率35.7%,同比上漲8.1個百分點。
為了進一步夯實核心競爭力,目前億華通正持續加大研發投入力度。財報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億華通研發費用1.06億,同比增長23.03%,增速遠超營收。
市場需求有限的背景下,億華通不斷加大研發投入力度,帶來的結果,自然是公司收支不平衡,持續身陷虧損泥潭。
另一方面,參照寧德時代的經驗,既然億華通已經成為行業翹楚,那么其也將在供應鏈中占據強勢地位。然而透過財報來看,億華通并不強勢。
2023年業績預告中,談及為何虧損,億華通表示,公司銷售回款同比減少,報告期末公司基于謹慎性考慮加大計提了應收款項的預期信用風險損失。
財報顯示,2023年前三季度,億華通應收賬款為12.20億,同比增長49.33%,基于預期信用風險損失方法就客戶的應收款項按期計提相關壞賬準備導致信用減值損失同比增加5640.8萬元。
應收賬款和信用減值損失均同比增長,從側面說明下游汽車企業對氫燃料電池沒有太強勁的需求,億華通在產業鏈中,處于弱勢地位。
股東、高管頻頻套現,億華通想象力有限
氫能綜合素質優于化學儲能和化石能源的背景下,以億華通為代表的氫能巨頭卻持續身陷虧損泥潭,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氫能產業鏈上下游均不成熟。
以加注環節為例,我國加氫站大多為外供氫加氫站,也就是氫氣儲運至加氫站后在站內壓縮、存儲和加注。該環節最大的問題,就是成本非常高。高工產研調研數據顯示,500kg/d供氫能力的加氫站的投資規模在1200-1800萬之間,是傳統加油站的數倍。
因短期內氫能產業面臨諸多掣肘,很多行業專家均謹慎看待氫能。比如,特斯拉CEO馬斯克就認為,由于能源轉換效率存在明顯短板,氫能源是“儲能領域最愚蠢的選擇”。
事實上,億華通的大股東和高管們早已身體力行地表明了自己對氫能未來的看法。
2021年9月2日-12月9日,億華通的股東水木創投累計減持公司163.5萬股,套現4.61億。2024年以來,億華通的董事于民、宋海英等也屢屢減持公司股*,套現數百萬元。這很難不讓資本市場感到擔憂。目前,億華通A股股價僅為37.58元/股,相較三年前348元/股的高點,下跌89.2%。
總而言之,盡管整體而言,有關部門的大力推動下,氫能產業正蓬勃發展,但因產業鏈不成熟、市場需求有限,即使是行業龍頭億華通都很難平衡上游高昂的成本,因而持續身陷虧損泥潭。
參照電動汽車行業的經驗,市場接受度擴大的背景下,能源企業的前沿技術價格走低、落地便捷、產能充沛,才可能扭虧為盈,成為“寧王”。
目前,億華通距離這一目標還有很大差距。而高管套現,又加大了億華通的不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