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工作日的早晨,90后的趙旭都會在街邊的巴比饅頭,買上兩個白胖胖的包子,外加一袋豆奶充當早餐。
在長三角區域,像他這樣的人比比皆是,密集分布在街頭巷尾、攜帶方便的巴比饅頭,儼然已成為上班族每日生活軌跡上的固定一環。
憑借著“趙旭們”的需求,小小包子支撐著巴比食品在2020年成功敲鐘上市,成為亮眼的“街店”版上市企業。
三年后,踏上新征途的巴比,是否能再次跨越“天塹”書寫傳奇?
[ 投融界研究院196期 ]
小鎮青年賣包子,6年創業才回本
在安徽安慶,有一個位于皖河之濱的小鎮,名字叫江鎮,這里山清水秀、資源豐富、環境優美、人杰地靈,它還有一個好聽名字——中國面點師之鄉。
1996年,初中畢業已踏入社會兩年時間的劉會平,因故放棄油漆工學徒身份,再次回到了無一技之長、在家無所事事尋找就業機會的日子。
生在江鎮、長在江鎮的他,從小就被“面”圍繞,看過、吃過各類面點,而往日這些平平無奇、被人忽視的食物,在“賦閑”的劉會平眼中卻突然變得閃閃發亮起來。
但對一個門外漢來說,想要學成這門手藝并不是簡單的事,他不僅需要系統地學習面點知識,而且還要在枯燥的流程中不斷地反復練習。
每天晚上十一二點睡覺,凌晨兩三點就要起床,高強度學習了一年,初出茅廬的劉會平便急忙借上幾百元,租了一個不到3平米的小門店,自己賣起了包子。
這個僅夠放一張案板和一個面缸的逼仄小店,盡管租金低,但并沒有讓初次開店的劉會平堅持太久,僅3個月,第一次創業就以失敗告終。隨后,他又陸續去貴州、廣西、南寧甚至云南嘗試開包子鋪,但也都沒成功,還欠下了一大筆錢。
1998年,不死心的劉會平決定轉變戰略,去大城市上海試一試,以6000元租金的高昂價格租下了長寧區一個菜市場的門面,絕佳的地理位置讓他信心滿滿,但事與愿違,僅開了半個多月就入不敷出堅持不住了。
關門的那一天夜里,在狹長黝黑的巷子口,劉會平哭了,這是他17歲走出社會以來,第一次流淚,在一而再再而三的失敗中,自己是否真的適合創業,這一刻,他堅定的信心變得動搖。
面對一次又一次沒有波瀾的連續性失敗,或許有的人會在一聲嘆息中黯然退卻,或許有的人則仍會在各種支撐下繼續一往無前地咬牙堅持。
幸運的是劉會平屬于后者,在最難熬的時候,江蘇打工的姐姐聽說了弟弟的事,專程趕到上海,一邊掏出4000元塞到劉會平手里,一邊說:“做生意哪有不嘗點苦頭的,拿著繼續搞,不夠回頭姐再想辦法”。
有了姐姐的鼓勵,痛定思痛的劉會平不再像毛頭小伙一樣盲目開店,而是開始學習了解市場,經過一番調研,他發現生煎店在上海更受歡迎,于是跟風,也開了一家生煎店。
雖然因為趕上了“豬瘟”,最后再次創業失敗,但相比之前的慘淡,這一次生煎店曾經的客流讓他看到了曙光。意識到曾經創業“痛點”的劉會平,至此仿佛終于找到了解決“連續失敗”的方法——“偷師”。
放下當“小老板”的架子,找到上海最好的包子店學習,劉會平在打工中,逐漸了解人家產品的優點,明白包子賣得好的要素。“偷師”完這一家包子鋪,劉會平又吃遍了江浙滬一帶的包子、饅頭,甚至拜面點名師學習……
2001年,劉會平再次卷土重來,在上海黃浦區的繁華地段開了一家“劉師傅大包”。這次,為了拉攏客戶,他不僅特意從鄉下購入新鮮豬肉,一早去菜場選最新鮮的蔬菜,而且主動將包子定價7毛一個,純利潤僅有1毛,價格非常親民。
開始生意也不好,但3個月后,隨著時間的流逝,劉師傅大包的口碑在上海幾乎已經人盡皆知,店鋪門前也時常排起長龍。
2002年,前面幾次創業失敗的累計十幾萬負債,劉會平一次性全還完了,而且還剩下了30萬塊,收獲了人生第一桶金。
摒棄小作坊思想,規模一飛沖天
如果當初劉會平滿足這一家紅火的包子鋪,也許就不會有現在上市的巴比食品,但有野心的劉會平沒有止步。
2003年,一位老顧客在交談中,無意中透露出包子是很好吃,可看著同事們都拿著麥當勞,他沒好意思帶到辦公室去。
一語驚醒夢中人,有實力的“劉師傅大包”終究上不了臺面,劉會平思慮后,決定像麥當勞和肯德基一樣做連鎖品牌,并追隨潮流改用了一個更洋氣的店鋪名“巴比”。
但要想做大做強,沿用以前小作坊模式肯定是不行的。
此時,劉會平充分發揮了他在商場中多年摸爬滾打后的學習優勢,在總結麥當勞、肯德基成功經驗的基礎上,將其品牌化經營、連鎖化銷售、標準化生產的商業模式套用到自己的包子鋪。
一年后,巴比就在松江的中央工廠正式投產,2016年底更是斥資4.5個億,建成了占地100余畝的面點透明化工廠。
由中央工廠統一采購原料、進行口味調配的方式,可以做到整體口味的統一,且減少門店的制作流程,確保門店在早餐高峰時期快速出餐。
2005年,在中央工廠的支持下,巴比全面啟動連鎖加盟模式,企業發展從產品驅動轉向模式驅動,門店數量快速擴張。
冷凍成品配送技術研發成功,更是為巴比添磚加瓦,其開始自建冷鏈配送物流,保證到最后一公里,每天門店的食材都由自家的冷鏈物流送到店中。
這些盡可能的標準化、產業化的流程,就像一張張無形中的網,將所有連鎖加盟店連接在一起,讓巴比在保持平價的基礎上開啟快速擴張的道路。
2014 年,出生上海的巴比,進軍華南開發廣州市場,同年公司開始擴展團餐銷售渠道。2017 年,進駐華北市場,邁出全國化征程。
在區域擴張的同時,巴比繼續豐富自己的產品線,從最初的饅頭、包子、豆漿,拓展到現在的粥、餡餅、粗糧、點心及飲品等四十余種產品。
發展至2020年,曾經的街邊包子鋪開始引入先進的SAP信息化系統,門店數量達到 3000 家,成為“中國包子第一股”。
跨過“天塹”還是落入凡塵?
如今,已經上市近三年的巴比,現加盟門店數量雖然突破了4800家,但凈利潤卻回到了2020年的水平。
公司2023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7.37億元,同比增長7.57%,對應歸母凈利潤為8196.02萬元,同比降低30.48%。
相較于4800家的門店數量,8000萬元的凈利顯得有氣無力,平均1家門店半年貢獻的利潤僅1萬多。
在店鋪增加、收入增長之時,千家門店帶來的不僅是收入的增長,還有不斷拔高的營業、管理和銷售費用。
數據顯示,2023年上半年,巴比營業成本同比增長11.94%至5.48億元,銷售成本率達74%,創下上市以來新高;銷售費用為4441萬元,同比增長30.23%;管理費用為6333萬元,同比增長25.76%。
一邊是快速發展的門店數量,一邊是成為“黑洞”吞噬利潤水平的成本,27歲的巴比不僅面臨成本增長的困境,而且還有對華東地區的過分依賴。
截至6月末,巴比食品擁有的4803家門店中,華東地區就占了3256家,貢獻了公司主要業績,上半年營收占比達到84%。
為減輕對華東地區的依賴,巴比在今年6月新開辟了湖南市場,以期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
就發展空間而言,新市場的開拓,能夠直接復制巴比經營模式,帶來更快規模的增長,但另一方面,新市場的開拓也意味著中央工廠再建、消費者口味變化、成本費用增長等一系列問題。
從初中畢業的小鎮青年到“網紅”店鋪的辛勤老板,劉會平用6年成功邁出創業第一步;從小作坊模式的生產到連鎖加盟的上市企業,巴比用18年實現質的飛躍;現在,中年的巴比想要再次突圍,成為像蜜雪冰城一樣的萬店企業,還需要跨過這第三重“天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