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商家正陷入兩難的境地。
雖然商家不斷吐槽,在拼多多上掙錢越來越困難,但畢竟還有3億多日活用戶在上面“買買買”,要放棄眼前的肥肉,并不容易。
正如一些商家所說:“雖然利潤空間越來越小了,但還是有錢可以賺的。”
更糾結的是,在大家與拼多多“虐戀情深”的時候,淘寶等其他電商平臺,不斷投來誘惑。
以今年618為例,淘寶天貓首次為中小商家定制了“淘寶好價節”,且扶持商家的舉措多達25條;京東的“春曉計劃”和618“減負增收”大禮包都錨定中小商家;抖音電商也為中小商家分設了專門運營組等。
平臺們看起來體貼又大方,可中小商家們并不敢貿然行動,借用一位商家的話說:“京東沒有我們的容身之處,沒有直播能力去抖音快手只能淪為炮灰。”
即使是去與中小商家相識于草莽、互相成就過的淘天,商家也需承擔一定的遷移成本。
總之,跟著拼多多,眼看著過不上之前的好日子了;換下家,又像驚險一跳,不成功便成仁;而全平臺運營,也容易陷入“什么都想要,什么都得不到”的困境。
目前來看,有些商家已做出選擇。根據科技媒體Technode報道,截止到6月18日的一年間,淘寶新增商家512萬,其中約100萬是從拼多多流入。
很顯然,新一輪電商平臺對中小商家的爭奪戰,又開始了。
所謂“虐戀”,不過是中小商家“沒得選”
“在流量紅利的頂峰時代,在拼多多上是賺錢的,2019年毛利率可以達到20%以上,隨后逐年遞減,今年大家都需要仔細斟酌。”一位拼多多中小商家,在社交平臺披露道。
而這正是“拼多多虐我千百遍,我待拼多多如初戀”的中小商家們,產生動搖的原因所在。
此前,拼多多是中小商家的“救贖者”,畢竟在輕工業產能過剩、需求端消費降級的時代背景下,其提供了稀缺的薄利多銷渠道,讓掙扎在生存線上的中小商家,有了喘息的空間。
同時,這樣的商業模式也讓拼多多在大環境疲軟下,逆勢上行——據券商測算,拼多多2022年GMV或超過3萬億,同比增長23%,可謂中丐之光。
不愁訂單的拼多多,乘勝追擊加碼高端化,一方面可以釣到更多高凈值用戶,另一方面也可以抬升自己的變現效率。
可以看到,相較以往,拼多多對品牌商家和中小商家的差異化對待越來越明顯。
以推廣工具為例,此前拼多多是按成交量、點擊量收費,商家只要愿意降價,就能撬動自然流量,打造出爆款,再和平臺“分蛋糕”。
但2022年9月之后,拼多多正式推出全站推廣工具,主打按曝光量收費,把原先免費的自然流量給商業化了。
畢竟,相較阿里、京東等平臺,拼多多目前的廣告費率,仍有一定的增長空間,想多掙點廣告費,無可厚非。
并且這樣一來,對那些不愿折腰的品牌商家也有好處,至少不用比拼低價,花錢就能獲取流量。
從效果反饋來看,今年以來,國內外一線品牌在拼多多開設官方旗艦店的數量同比增長330%,其中第一季度旗艦店、專營店、專賣店的品牌店鋪GMV同比增長達到56%。
但站在中小商家角度,事情就不那么美好了:過去自然流量貢獻了近三成銷售額,現在可能要和利潤更厚的品牌商家同場競爭廣告位,才能獲得更多曝光,稀薄的獲利空間被進一步壓縮。
此外,為了拉動客單價,提高經營效率,其2022年后加大了對品牌的扶持力度。
如推出新國潮、超星星等各種面向品牌、面向優質商家的扶持計劃,且補貼力度相當大。
以“超星星”計劃為例,據晚點LatePost報道,參與的品牌可以享受“百億補貼”之上的額外補貼,單品最高補到15%(含百億補貼),全年單品牌補貼上限大致是訂單金額的2%。
這些密集上線的活動,都更傾向于品牌商。比如,百億補貼、超級品牌日、秒殺等,主要針對調性評分4分以上、擁有黑標資格的商家。
但如此一來,中小商家吃到紅利,自然不如以往。已有中小商家們向第一財經抱怨:“我們不斷壓降成本吸引來的流量,轉手被拼多多拿去貢獻給品牌店。”
事實上,這種差異化態度,不止表現在商家內部。眾所周知,拼多多狂飆的這幾年,一直聲稱“更關注消費者的利益”。
比如,一旦發生沖突,商家獲勝的幾率很小;“退款無需退貨”功能,也是充分考慮消費者訴求,是其更優解模式的進一步外化。
可這樣一來,相較有更嚴謹品控的品牌商家,質控難度大的中小商家,難免要承受更大的壓力。
然而即便如此,開頭提到過不少商家基于拼多多的確定性和收益,在沒有可以替代的新流量紅利洼地出現前,大家不會輕舉妄動。
但就目前的情況看,已經有部分商家主動尋求新的出路。
比如,《每日人物》的訪談報道提到,有中小商家會將淘寶店商品的價格略低于拼多多店鋪,試圖從淘寶多賺一些流量。
而可以看到,2022年1月之后,拼多多商家版的MAU增速已經出現放緩趨勢,商家的觀望態度不言而喻。
這樣的背景下,一旦有新局部流量出現,沒有偶像包袱的中小商家就會像阿拉斯加的鮭魚洄游一樣,成規模地遷徙。
畢竟,這一邏輯在抖快電商崛起時,就已有所驗證。
總的來說,拼多多目前的商業模式,依賴于特殊的產業和宏觀環境,以及薄利多銷的稀缺消費場景。而這也意味著,一旦這些局限條件發生變化,優勢會不如以往。
事實上,這樣的事情正在發生。
局限條件改變,搶奪“出拳”先機
不久前的2023Q1財報電話會上,淘天明確方向稱:“以三年為一個經營周期,圍繞用戶為先、生態繁榮、科技驅動戰略,進行持續大力投入,獲取用戶的持續增長。”
無獨有偶,京東在最新的業績會上也提到,“2023年是京東為布局長期發展,而作出主動調整的一年。”
而一致“出擊”表態背后的支撐,是宏觀環境的變化。
可以看到,今年以來國內用戶消費意愿回升:去年受損明顯的服裝、化妝品類在今年的前5個月內,均實現了大幅增長。
此次的618預售數據顯示,化妝品類和家電也有不錯恢復。甚至,據原《中國企業家》總編輯王芳潔透露,淘天最重要的第一波成交數同比漲了將近20%。
這樣的新契機,意味著低價消費可能達到了景氣度的頂點,品質消費與性價比消費并行。
基于此,各電商平臺正在動態調整自己的策略。
以淘天為例,去年的大動作之一就是“拆墻”:在淘寶、天貓雙品牌運營基礎上,將主打中小商家和品牌的兩大業務在后臺全面融合。
今年更進一步,成立中小企業發展中心,專注于創業者和中小商家。甚至,這次618的官方表述,也從往年的“天貓618”變成“淘寶天貓618”。
也就是說,淘天開始改變側重品牌消費的策略,轉向兼而并舉,即加大對中小商家的扶持。
但眾所周知,這樣的加碼往往意味著需要相當的付出。畢竟吸引商家入駐,讓利是必經之路。
回到淘天,要想拉攏中小商家,也得承擔相應的支出,營銷費用增長是必然的。
也就是說,這某種程度一定有所犧牲。而其持續加碼,在于“野心”很大。
在淘天的規劃中,“淘寶天貓要一起搭建面向消費者更豐富、更多元、更生動的消費供給和內容供給。淘寶如果是一座城市,它要是特別有煙火氣的城市。”
說白了,淘天不甘于只做一個購物平臺,而是錨定了一個整體生態。這套用當下網紅城市長沙的情況,就很好理解了。
長沙被票選為2022年宜居城市Top1,理由除了房價,主要在于居住的便利度:遍地美食店鋪、娛樂場所、高密度便利店等。
這些數量龐大、品類豐富的小店,如毛細血管蔓延開來激活了長沙的活力,吸引人口入駐。2022年長沙新增人口18.13萬,在全國已公布數據城市中位列第一。
生態正循環下,第三產業成為長沙的增長支柱——2010-2022年,第三產業貢獻占比48.33%提高到56.75%,拉動GDP增速超過全國水平。
顯然,淘天的生態打法也是這樣的“如意算盤”:讓用戶買完白牌,再買尖貨,最終平臺成為最大贏家。
由此,擺在平臺面前的首要任務,就是迎合中小商家,讓他們賺到錢,自然有人會為利而來。
可以看到,淘天一邊直接給予商家流量補貼;另一邊,讓流量之水,灌溉到中小商家。
其中,砸錢最有吸引力。舉例來說,開店初期,小商家的投放預算通常不過百千元,2000元的流量推廣補貼,抵得上預算的幾倍了。
除此之外,上述說過其還成立中小企業發展中心,工作職責覆蓋中小商家“痛點”,目前已經囊括了1688、淘特、服飾行業等渠道的資源。
同時,對有一定成長潛力的中小商家(紅人/設計師/主播等),以“中小商家造星計劃”,提供小二專屬陪跑服務,進行專業建議和服務。
在這樣的流量灌溉和資源傾斜下,對中小商家的影響已經顯現出來。如數據顯示,今年618,淘天超256萬名中小商家的成交額超過去年同期。
眾所周知,商人重利,同行賺錢是最刺激人的,就像某商家的形容:能夠刺激你下水的只有你的競爭對手,競爭對手賺到錢了,你才會著急下場。
當然,這更多是宏觀復蘇和淘天率先出手,才帶來的增長、回流苗頭。而一旦這兩個客觀約束條件改變,對應的落地效果可能會隨之動態變化。
就淘天自身來看,今年初1+6+N的拆分后,成了自負盈虧的獨立集團,更能自主地去選擇要走的路,也意味著能決策幫扶政策的持續周期。
不過,對于行業的變化,頭部玩家都會同步有感知,若后續有反擊或跟隨措施等,可能會再次爭相補貼博弈,陷入囚徒困境。
比如,拼多多前段時間就發布的“百億生態專項”,是有史以來首次專門針對商家端的戰略級別項目。
不過,拼多多目前“志不在此”——最新的業績會上,其表示仍傾向于延續之前的立場:我們將繼續堅持消費者導向。這也給了淘天“出拳”的時間。
回顧電商平臺的發展史可以發現,抓住與經濟高度共振的機遇,才能吃到最大紅利。
在消費收縮的宏觀條件里,拼多多提供了薄利多銷渠道,為掙扎在生存線上的中小商家提供了一線生機,業績扶搖直上。但“低價即爆款”的屬性使然,也讓中小商家陷入殘酷內卷。
如今,宏觀環境呈現弱復蘇跡象,便宜逐漸不再是消費者的“唯一的選擇”,此時有更寬松經營環境的平臺,更容易獲得中小商家的青睞。
這給了行業玩家們,重新分蛋糕的機會。顯然,淘天已經伺機而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