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世界里常有這樣吊詭的事——一個在消費者看來并不起眼的產品或生意,卻可能是世界巨頭都不想割舍的“壁壘”,是一家上市企業成長的基石,是數以萬計創業者爭奪的賽道。
充電線,這個已經成為“空氣”般存在的生活必需品,正是這種商業“吊詭”的發生地。有人靠它每年狂攬超百億,有人靠他從草根成為準上市公司老總,“一根線”牽起一門大生意。
歐盟“封口”,蘋果每年損失超百億?
雙十一來臨,iPhone14價格大跳水,但近期“傷”蘋果最深的卻另有其人。
10月初,歐盟通過關于統一便攜性電子設備充電接口的立法,要求從2024年底開始,所有手機、平板電腦、數碼相機、便攜式導航系統等便攜智能設備新機都必須使用USB-C的充電接口。從2026年起,USB Type-C還將成為筆記本電腦充電器的標準接口。也就是說,不是USB-C充電接口的智能設備新機,從2024年底開始,就不能在歐盟售賣了。
消息一出,相較于大多使用USB-C接口的安卓廠商的坦然,采用Lightning接口的蘋果一下子被推上風口浪尖,被指或將每年損失數百億元利潤。一個接口每年可以為蘋果貢獻數百億嘛?答案或許不僅如此。
現在市面上在售的Lightning接口充電數據線,主要分為蘋果官方自售與授權配件廠商銷售兩種。
蘋果自售的Lightning接口充電數據線,官方售價145元/條起步,是其他廠商在售數據線價格的數倍,產品利潤率可想而知。而第三方授權銷售的充電數據線,淘寶價格在三四十左右,這些銷售利潤同樣有部分會以MFI認證費的形式流入蘋果“口袋”。
基于iPhone龐大的用戶群體、不菲的認證費用,《每日郵報》曾估算,蘋果每年通過賣Lightning接口充電線和MFI認證,可以賺到50億美元(約合人民幣355.8億元)。
也就是說,如今的蘋果即使什么都不做,坐在家里每年收收充電口的認證費,就超過了小米集團年營收的十分之一。
高昂利潤收入的背后,是靠的蘋果對自己充電數據線擁有的壟斷定價權。
充電速度慢、發熱量大、可能造成設備損壞等可能造成的一系列后果,讓很多人不得不放棄便宜的沒有經過MFI認證的蘋果充電數據線,轉而使用價格高昂的正版產品。植入專用芯片的Lightning接口,是蘋果充電數據線的“護城河”,讓它得以和普通充電數據線區隔開來,成為“高端”商品。
低門檻創業標桿,離上市一步之遙
如果說Lightning接口的蘋果充電數據線“值錢”的部分原因是依靠蘋果手機品牌支撐,那牽著這條“線”另一端的綠聯的故事,則會告訴你,小小的數據線也可以成為一家上市公司成長的基石。
2007年,當蘋果CEO喬布斯發布iPhone系列第一代產品iPhone 2G,開啟移動互聯網新時代時,年僅24歲大學畢業的莆田人張清森來到深圳一家港資企業從事外貿服務,開啟他的職業生涯。
受到2008年金融危機影響,外貿業務表現并不太好,但工作中的挫折并沒有磨滅這個年輕人的熱情,反而燃起他的斗志。
或許是閩商骨子里的善觀時變、順勢有為,張清森很快結合之前的外貿工作經驗以及華強北這個中國最大電子市場的優勢,因地制宜,選擇了從電子產品的小切口進入創業軌道,做起了門檻較低的數據線的貼牌代工生意。
智能時代的浪潮,就像洶涌的波浪席卷身處其中的每個人,它不僅給了張清森足夠訂單,也推動著大量的代工廠陸續成立。由于當時主要技術都來自國外,工廠之間使用的基本都是公模,差別不大的產品讓代工廠們陷入低價競爭的沼澤中。為了脫離這一困境,2011年張清森決定轉型嘗試做自己的品牌,并于第二年,和合伙人一起成立“綠聯”。
在保證質量的同時,推出不同長度的數據線,是張清森走出差異化的第一步棋。或許現在的我們早已習慣不同長度或規格的充電數據線,但在當時,這個看似很小的改變,幫助綠聯打開了市場。
隨后,線上布局電商、擴充多品類、提升服務……綠聯一步一步走向“山峰”的同時,張清森并沒有忘記繼續持續打造產品特色。2013年,綠聯推出排插+USB充電口設計,一下子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如今,綠聯離上市僅一步之遙。2022年6月初,綠聯科技向深交所遞交招股書,創業板IPO申請獲得受理。據綠聯發布的招股書顯示,綠聯現有境內專利736項,境外專利539項,其中發明專利12項,并多次獲得國內外工業設計領域獎項,可滿足消費者多樣化需求。
想統一不容易,充電之戰注定要走入“延長賽”
歐盟的“統一”法案,看似為“充電”的江湖一統做出了關鍵決策。但也有業內人士表示,充電賽道這個宛如“戰國”般的亂世,不是僅僅靠統一充電口就能終結的,表象下諸多股更深的暗流,注定了整個產業會有更激烈的“延長賽”。
不管是蘋果的“高端”線,還是綠聯的“突圍”線,他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差異化。
去年9月,蘋果公司的一名代表接受采訪時就宣稱,強制使用統一接口的監管措施,是在扼殺創新而非鼓勵創新。誠然,統一接口觸及了蘋果重要的創新“壁壘”,但在整個市場面前,這只是千萬“創新”中的一種。
在充電數據線領域,就算接口一致,充電數據線還有著不同的快充解決方案,即協議不完全相同,使用感受也不一樣。
華為的SCP快充技術、OPPO的VOOC閃充技術、小米的魔改PD快充技術等,這些協議互不兼容,如果想要享受手機廠商標定快充速率,就要使用特定的原廠充電頭或者線,而使用第三方產品就只能回到尷尬的5W充電功率。
“如果我用原裝配套的充電頭和線,手機一個小時就可以充滿,但如果是其他充電頭和線,就要看緣分了,有可能三四個小時,也可能更長。”薛成澤述說著他的充電經驗。每個手機廠商花費大量時間、金錢研究的快充解決方案,為了讓用戶有更好體驗的同時,也是為了讓自己的產品更具有優勢,或是在配件方面拓展新的增長曲線。
券商分析師表示,如果統一協議,廠商要將多年的研發成果進行開放,給其他人使用,這就涉及到要不要收費的問題。統一只能做到外觀形態都使用USB-C,實際上要想達到終端廠商宣傳的快速充電效果,還是得自己配備原裝的配件。
綠聯創始人張清森曾在采訪中將自己的單個產品突圍的方法稱為“草根”創業:“普通創業者最可行的方式是切小口找準一個行業,花足夠的精力去做重度垂直。”
但當單品的“翅膀”硬了,當品牌觸及到更大的商業世界時,無論是“草根”還是“精英”,都要面對一個更未知也更不可控的未來,那時的命運有些可以自己把握,有些則要等待時代和機遇的垂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