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撈又上熱搜了。
這次上熱搜詞條是#人們為啥不愛吃海底撈了#。
熱搜的導語部分是:2020年疫情初期逆勢瘋狂擴店的海底撈在2021年急剎車,短時間集中關店數百家,為此2021年海底撈出現了上市后首個年度虧損,而41.6億元的巨大虧損額將上市后幾乎三年的累計凈利潤一把虧光。
實際上,虧損和愛不愛吃海底撈并無必然聯系,而營收的增長以及店面的數量比才是判斷消費力以及消費頻次的重要標準。
因此,從凈利潤的下降就貿然給出人們不愛吃海底撈的結論是十分不嚴謹的。此外,過去的兩年里,海底撈因為菜品漲價以及分量變少也上過幾次熱搜。
由此可見,阻擋人們減少去海底撈的消費并非是不愛吃,而是因為——貴。
截至8月15日晚,該話題已經產生了3.9億次閱讀,產生了2.2萬條討論。
實際上,作為一家明星餐飲公司,自上市之后,海底撈就自帶流量。每一次跟食品衛生相關、跟創始人相關、跟菜品漲價相關的都能挑動大眾的神經,進而沖上熱搜。
這種現象的背后,正是大眾對于基本消費的關注,這也是海底撈自身影響力的另外一種體現。據悉,在海底撈上市之前,海底撈的服務一直都是行業模仿的標準。但是上市之后,因為門店迅速地擴張,導致了管理以及服務問題頻出,從而使這家優秀的餐飲公司陷入了“泥潭”。而這一切,和食品無關,跟創始人的戰略失誤有著絕對的關系。
海底撈董事長張勇曾經說過:“我當初創業就是想過上好日子,但是自己買上房了,身邊的大堂經理和廚師長還買不上,我很內疚。所以,為了讓身邊的人都買得起房,我們的店就越開越多。”
盡管我們知道海底撈一向對員工很好,但是這句話本身就漏洞百出,因為總有員工買不起房,開店也并非一直就能賺錢,因為這種餐飲行業是存在邊際效應的。
除此之外,快速地開店,能夠迅速地做大公司的規模和營收,從而在資本市場上更受歡迎,實際上才是張勇瘋狂擴張背后的邏輯。當然,這一招也并非沒有奏效。2021年2月,海底撈股價攀上了85.779港元的高位,而張勇也順利地成為了新加坡首富。但是讓外界沒想到的是,因為海底撈的創始人移民新加坡,成為一個靶點,從而被外界所詬病。
實際上,對于疫情的低估是張勇戰略失誤的重要原因,也是海底撈陷入困境的根本原因。在海底撈2021年的股東大會上,張勇承認了快速開店是自己盲目自信,并且張勇也為自己的錯誤付出了約3300億元(市值蒸發)的代價。
張勇曾認真地反思過:“2020年6月份我判斷疫情在9月份就結束,但是直到今天為止,我們臺灣,新加坡的店還受疫情影響開不了。我對趨勢的判斷錯了,去年6月我進一步做出擴店的計劃,現在看確實是盲目自信。當我意識到問題的時候已經是今年1月份,等我做出反應的時候已經是3月份了。”
此后,張勇便交出了權杖,開始退居幕后。
2022年3月1日,海底撈發布了新的人事任命,老將楊麗娟代替了張勇成為海底撈的CEO。那么楊麗娟要帶領海底撈爬出谷底,首先要做的就是全面收縮,對于楊麗娟來說,挑戰肯定是前所未有的,因為海底撈用了不到兩年的時間開店的數量就超過了以往的總和,而收縮的陣痛以及伴隨的其他問題也是不可避免的。
從其他行業歷史的經驗判斷,盲目擴張導致企業就此沒落甚至消亡的并不在少數,其中服裝行業最有代表性,拉夏貝爾、美邦服飾、都市麗人都是無邊界擴張的“犧牲品”。
8月14日,海底撈發布了盈利預警。公告顯示,2022年上半年,海底撈收入預計不低于167億元,同比下降17%,凈虧損預計為2.25億至2.97億元。
如果同比去年上半年,海底撈業績由盈轉虧,的確非常負面,但是對比去年全年41.63億的虧損,很顯然今年可能要比去年情況好很多。
對于業績的虧損,海底撈解釋稱:“虧損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啄木鳥”計劃下部分門店關停以及2022年上半年新冠疫情的影響,僅僅是發生的處置長期資產的一次性損失、減值損失,合計達到了2.55億元至3.27億元。”
由此可見,海底撈上半年的虧損并非是由主營業務發生變化而引起的。因此,海底撈的財報預警發布之后,其股價也上漲了7.99%。
另外,截至今年6月海底撈在全國有1247家門店,相比去年年底,門店數量減少了80多家。
可以預計的是未來幾年,海底撈大方向就兩個:
第一,繼續關店。直到門店數量開始達到臨界點,使得海底撈財務健康增長;
第二,提升翻臺率以及平衡菜品的價格。一方面提升翻臺率有利于做大單店的效益,平衡區域之間的菜品價格,是為了人們更好地消費。
綜合而言,我認為目前海底撈的“啄木鳥”計劃已經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是還需要時間去檢驗,至于海底撈何時能走出困境,那就要看疫情結束的時間以及海底撈收縮的進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