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特刷新了APP增速。
阿里2022財年第4季度,淘特的增長再次兌現市場預期,年度活躍消費者超過3億。從上線到AAC超過3億,用時兩年,淘特也由此成為國內電商類APP增速最快的。
阿里的定位里,淘特不是獨立的業務,而是零售矩陣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此,很多投資人認為:淘特是阿里重獲增長的一顆棋子,更多起到守住下沉市場、戰略占位的作用。
一季度財報結果顯示,淘特正在邁入精細化運營階段。本文將從原因以及可持續性兩方面,展開分析。
淘特初露變現苗頭,似乎找到了增長辦法
從最新的財報數據看,淘特迅速拉升的用戶規模,和淘寶的用戶群體畫像重合度,在逐漸拉大——超過20%的年度活躍消費者,未曾在淘寶、天貓購物。
如下圖,淘特的獨占用戶數量,在高速增長。
也就是說,淘特正在擺脫對淘寶的依賴,下沉市場用戶處于高速放量期。更重要的是,這些用戶的粘性也在同步提升。
如下圖,2021H2開始,淘特的用戶粘性(DAU/MAU)以及用戶時長都呈現明顯的上漲態勢——截止2022年2月,DAU/MAU接近20%,比2020年同期上了一個臺階;用戶時長也基本穩定在12分鐘,同比增長幅度達42%。
要知道,當下早已過了下沉市場的紅利期,那么,淘特為何還能高速增長呢?這要從下沉市場的消費變遷說起。
數據顯示,2020Q1-2022Q1,鄉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同比增速,持續高于城鎮,且二者差距在2021年,進一步拉大。
這一定程度意味著,下沉市場的消費力在逐漸提高,而富起來的小鎮消費者,或將帶來下沉市場的新一波增量——消費升級。
事實上,這種趨勢已經體現。比如,訊飛大數據顯示,2021年,奢侈品消費三線以下城市的滲透率已達到46%,相比2019年明顯提升。
另據2021年《中國下沉市場電商研究報告》,下沉市場用戶對于商品品牌、品質以及SKU的關注度,已經高于價格,升級趨勢明顯。
一般來說,市場出現新增量空間的時候,競爭環境對新玩家相對友好。當然,前提是玩家本身得夠得著,淘特是否如此呢?
從結果上看,似乎確實搭上了“消費升級”的順風車。
比如,據去年雙十一數據,以小鎮青年為代表的縣域消費者的消費趨勢顯示,園藝鏟、花盆等用品同比增長2139%;家裝等用品同比訂單增長550%;香水、香薰等用品同比增長543%。
那么,這具體是如何實現的呢?
資料顯示,早期淘寶的運營體系直接連通淘特,一些品質廠家和品牌,比如森馬、小米、伊利等品牌,可以平移到淘特體系,進行供給。
森馬是首批入駐淘特的品牌商之一,其電商渠道負責人曾表示:“和淘特的合作,通過品牌好貨專屬直供,可以更加專注于提升性價比人群的線上購物體感。”
更重要的是,淘特和1688全面打通,引入超過50萬的源頭工廠(覆蓋172個一級產業帶,約占全國一級產業帶數量的70%)直供商家,其大多數都是白牌。
這一來,擴充了平臺整體的SKU;另一方面,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直接送達C端的模式,提供的是低價優質的產品。
比如,去年618,曙光牙刷一款9.9元的電動牙刷爆火,賣了近20萬支。去年雙十一,室內娛樂模玩、動漫、桌游等用品成交額增長2284%。
由此,在商品端,平臺契合了小鎮青年的升級需求。而為了讓買家放心購買,淘特持續強化物流標準。
早期,聯合菜鳥建立了20多個產地倉,并配有自建物流系統及一整套運輸打包體系,如面單識別、打包分揀人員等。
此外,淘特不斷推出新的提升消費體驗的舉措,明確列出壞單包賠、30天包退等消費者權益保障措施。
綜上來看,在下沉市場消費升級的需求釋放機遇下,用戶規模和粘性平穩上升的淘特,聚焦“圈人圈地”的進程或將進入尾聲。而如何提高運營效率,進而盈利,似乎是更核心的矛盾。
這在實際層面,已有所反饋。據財報,2022財年,淘特的支付訂單數同比增長超過100%。
不過,平臺早期的數據總是良性增長的,這源于過去釋放的增長紅利。而拋開早期慣性紅利,這樣的高增長可持續嗎?
經濟下行周期,直供模式是最優解之一?
“原來工廠直銷也就10%左右,現在占比已經達到25%至30%。” 義烏市港悅化妝品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明對公司疫情下,出貨結構變化如此描述道。
這其實也是整個零售行業的現狀——經濟下行壓力下,轉向直銷。
后疫情時代陰霾籠罩下,據國家統計局數據,制造業PMI連續在3、4月位于榮枯線之下,是近一年以來的最低值。
這其中,中長尾商家受到的影響最大。
以紡織業為例,數據顯示,2022年3-4月,中小民營紡企只有50%的開機率,有些小廠因受訂單、用工、購銷流通等影響,僅有二三成的開機率甚至停工。
紙業也一樣,2022年以來各地印廠訂單不足,導致2022Q1生活用紙平均開工率僅為46.0%。
眾所周知,傳統制造業像農業一樣,大部分的加價率,掌握在經銷商以及終端如商超等手中,上游的工廠靠規模效應,薄利多銷,一般毛利率微薄。一旦銷路斷裂,無異于“滅頂之災”。
生存壓力面前,電商平臺的M2C(直供)模式,似乎是最優解之一——一方面,幫商家打開銷路,解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從工廠拿貨,省去經銷環節,消費者能拿到更低價、高品質的貨源。
基于此,不只淘特,聚焦下沉市場的平臺,都在爭取工廠直供資源,比如,下沉市場發家的拼多多。不過,囿于兩者的發展階段不同,影響力也不一樣。
拼多多作為老玩家,已經經歷了用戶增長、粘性、轉化(GMV)等多個階段,消費端增量基本釋放。但資本市場的鞭策不停,其就要持續創造新增長引擎。
目前來看,其一定程度將壓力轉嫁給了供給端。如下圖,2021年拼多多的傭金率出現明顯上調。
相比之下,淘特作為新玩家,市場對其期待仍處于用戶增長及轉化階段,其在商家端擁有更大的讓利空間。
比如,2021年8月,1688和淘特宣布,針對平臺商家進一步降費:平臺上所有信用卡交易費等貸記類收款服務費將統一降至0.6%,借記類收款服務費則繼續保持免費。
除了傭金的懸殊,另外值得注意的是,成熟平臺意味著玩法固定,新商家再想擠進去會更困難;而新平臺,初期規則寬松、流量便宜,對新商家更為友好。
那么,具體對商家有什么影響呢?
淘特M2C模式下,工廠只負責生產、供貨,由平臺來處理商品運營、倉儲及物流。如此“全托管模式”,疊加平臺進一步讓利,商家可以壓縮成本,追求更高利潤。
以深圳微選科技有限公司為例,其是淘特第一批直供工廠,依托淘特M2C,商品下線直接入庫淘特產地倉,節約30%物流倉儲成本,工廠利潤提升14%。
而經濟環境催化,疊加自身競爭力下,淘特的工廠入駐規模持續攀升。
數據顯示,淘特已吸引超200萬產業帶商家、50萬工廠、超30萬外貿工廠入駐。據阿里2022Q1財報:淘特來自工廠的M2C訂單,同比增長達到了400%。
不過,為這么多工廠提供“全托管服務”,意味著淘特需要承擔龐大的銷貨壓力。
今年淘特針對直供工廠,上線了淘特10元店、淘特100兩個產品頻道。其中,10元店,定位覆蓋各個生活場景的小物件、小商品;淘特100,定位消費升級趨勢類商品。
如此一來,供給匹配需求,短中期內,淘特的高增長或許有現實基礎支撐。
小結
剛剛兩歲的淘特,作為市場期待的阿里新增長引擎之一,這一季在業務數據呈現上,如預期交出了一份滿意的答卷。
但顯然淘特的野心,不止于此,身處下沉市場消費升級的風口,淘特的變現增長階段,提前了。
而抓住需求端的紅利釋放,順應經濟下行周期里,零售行業直供需求大開的趨勢,淘特在精細化運營上的高增長,理論上有相對的確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