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小菜園國際有限公司向港交所主板遞交了上市申請,擬在港交所主板上市,聯席保薦人為華泰國際和瑞銀銀行。
據悉,小菜園于2013年在安徽成立,是一家大眾便民中式餐飲,成立僅10年就在2023年開出了第500家門店。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按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九個月的門店收入計,小菜園在客單價50元-100元之間的中國大眾便民中式餐飲品牌中排名第一。
相較于其他賽道,國內上市監管對于餐飲企業更為“苛刻”,想要叩響資本市場大門的餐飲品牌不少,但最終成功上市的卻寥寥可數。同樣來自安徽的中式餐飲品牌老鄉雞,就在2022年遞交招股書后折戟。
相較于老鄉雞,小菜園不管是業績還是知名度都更為“低調”,選擇此時上市,要面臨“市場冷淡”的挑戰和“無形的門檻”,小菜園有何優勢?其基本面表現如何?
01
業績處于快速增長通道,成本管控效果明顯
小菜園經營中式餐飲,菜品主要以農家紅燒肉、地鍋仔雞、臭鱖魚等徽菜聞名。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前九月,小菜園實現收入26.46億元、32.13億元和34.29億元,同比增速分別為21.5%、41.6%,增長速度明顯加快。
其中,小菜園的外賣業務在疫情期間快速發展,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堂食人流下降的影響。2021年至2023年前九個月,小菜園的外賣訂單筆數為481.6萬單、1379.0萬單、1334.0萬單,同比186.33%、43.52%,外賣業務金額4.09億元、10.27億元、10.76億元,同比150.91%、56.22%。外賣業務增速在疫情期間遠高于堂食,后續隨著客流量的恢復顯著回落。
同期的凈利潤為2.27億元、2.38億元和4.30億元,同比分別增長4.6%、107.6%。相較于收入,凈利潤于2023年的增長幅度更大,凈利潤率也從2022年9月30日止的8.5%大幅增長至2023年同期的12.5%,盈利能力明顯提升。
(數據來源:公司招股書)
小菜園收入增長的原因主要由于門店數量的擴張,2021年、2022年以及2023年前九個月,小菜園新增門店數量107、48、79家;而盈利能力的提高,主要由于成本的降低。
原材料、員工成本、租金這三項是餐飲企業成本的重要構成,這三項成本呈下降趨勢,為公司騰出了利潤空間。其中原材料成本占收入比例從2021年的34.5%下降至截至2023年9月30日的31.4%,公司解釋為規模效應下議價能力的提升;租金及物業管理費用占比從10.2%下降至7.3%,公司解釋為選址優化和運營改善等;員工成本占比從31.44%下降至29.39%。
得益于重要成本項目的降低,小菜園的毛利率也呈上升趨勢,2021年至202年前九月,分別為65.5%、66.1%、68.6%。
(數據來源:公司招股書)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的合規問題一直是餐飲企業上市之路的一大絆腳石,老鄉雞就由于遞交招股書后,被爆出欠繳員工社保及公積金的問題,遭受市場及投資者質疑。
小菜園在招股書中也表示,并未按規定為部分員工全額繳納社保公積金。公司解釋為部分農村地區的員工不愿意全額繳納,2021年至2022年前九月,未繳納的社保及公積金金額分別為1930萬元、2410萬元、1860萬元。
02
門店數量快速增長,但新店績效仍有待考察
截至2024年1月11日,小菜園直營門店的總數量已經達到548家,距離其成立僅僅10年時間,即便是在疫情期間也沒有讓其停下開店的步伐。根據招股書數據,2021年年初時,小菜園的直營門店數量為278家,是在近三年加快了開店速度,使得門店數量迅速翻了約一倍,小菜園如此大刀闊斧地擴張,其門店的經營績效如何?
小菜園的門店選址主要集中在三線及以下城市,占比接近50%,走的是“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價格也主打優惠親民,門店堂食的人均消費在65元左右。從近幾年新增門店的布局來看,小菜園在漸漸往城市靠攏,新一線和一線城市的門店數量迅猛增長。
門店表現來看,由于2022年受到疫情防控的影響,小菜園的堂食銷售額、顧客量以及翻臺率都明顯下滑,在2023年逐漸恢復。截至2023年9月30日,小菜園的單店日均堂食人數為295.5人,單店堂食日均消費額為1.93萬元,堂食人均消費65.2元,均不及2021年,或許跟部分新開門店尚未完全達到目標績效有關。
(數據來源:公司招股書)
從投資回收期來看,2021年至2023年9月30日期間,小菜園新開門店平均現金投資回收期為13.6個月,也就是說小菜園每新開一家門店大概13.6個月就能夠回本,優于市場整體表現。根據弗若斯特沙利文數據,同期客單價50元至100元的大眾便民中式餐飲市場中的平均現金投資回收期通常超過18個月。
可即便如此,截至2023年9月30日,小菜園新開的231家門店中,其中116家實現現金投資回報,仍有余下115家門店尚未實現現金投資回報。包括分別于2021年、2022年及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九個月開業的23家、22家及70家門店。
小菜園計劃將于2024年、2025年及2026年分別開設160家、190家及230家新門店,截至2026年年底,預計將經營超過1100家門店。也就意味著,小菜園將用三年的時間走完之前十年的發展,期望通過密集的餐廳網絡觸達更廣泛的消費者,提升品牌知名度,這需要龐大的開店資金以及更加成熟完善的經營能力。
2021年、2022年、截至2023年9月30日,小菜園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分別為2037萬元、6300萬元和3.8億元,但對于小菜園的開店計劃來說,這顯然是不夠的。小菜園上市募集的資金,大部分也將用于開店。
在IPO之前,小菜園還通過發行可轉債的方式,獲得來自Harvest Delicacy的4億元現金融資。目前公司已經成功發行了兩輪優先股,并且Harvest Delicacy追加了1億元投資,共計投資5億元。
但這并非沒有代價,若小菜園上市后市值低于投資者投資后估值的130%,Harvest Delicacy有權要求小菜園以低價發行新股、控股股東無償或名義代價轉讓股份、現金補償等方式提供補償。且若小菜園未在規定時間內成功上市,投資者有回購股票的權利,小菜園目前已經動用了10.72%的款項,若未能上市成功,投資者回購將會對公司造成較大的打擊。
綜合來看,小菜園的營收規模其實相較于此前沖擊上市的其他餐飲企業,并不算小,營收及凈利潤正處于快速增長通道,毛利率和凈利率尚未受到加速擴張的影響,充分向市場展現了其高質量的增長態勢。但新增門店表現尚未達此前的績效,翻臺率暫時沒有提升,且快速擴張背后也并非沒有隱憂。
03
餐飲企業資本化較為困難,小菜園快速擴張存在隱憂
民以食為天,食品餐飲行業是涉及民生需求的剛需行業,長期而言,食品餐飲相關的行業應當具備較強的穿越周期和防御風險屬性。然而在資本市場,卻屬于融資困難的行業,能夠成功資本化的企業并不多。
在A股上市的中式餐企僅全聚德(002186.SZ)、廣州酒家(603043.SH )、西安飲食(000721.SZ)幾家;遞交招股書有十多家企業,其中老鄉雞、德州扒雞、老娘舅上市無果,已經撤回了IPO申請。在港交所上市的餐飲企業比較活躍,海底撈(6862.HK)、九毛九(9922.HK)、譚仔國際(2217.HK)等均已成功上市,目前仍有特海國際、楊國福、七欣天、撈王、綠茶、鄉村基等多家餐飲處于申請狀態,不少審核時長已接近兩年。
為何餐飲企業的資本化更為艱難?餐飲行業缺少技術“護城河”,進入門檻低,呈現體量大、增速快,但市場分散且競爭激烈的特征,這就導致許多餐飲企業容易被其他競爭者替代,存活的時間并不長,難以規模化發展,資金的進入也更為謹慎。
此外,餐飲行業難以標準化也是被資本市場阻擋在外的原因之一。一方面是財務標準化難,餐飲行業受成本變動大、稅收復雜、商業折扣活動多、人員流動大等影響,導致收入成本確認難,容易出現一些財務規范問題。另一方面,是中餐制作標準化難,并且單店盈利強也無法保證其他門店的績效,企業在做好差異化競爭以及保證品質的同時,還受開店選址、人流量等因素影響,容易由于食品問題、口碑下降、新店虧損等出現經營危機。
所以餐飲企業在資本的追逐下盲目擴張也并非一件好事。相較于其他中餐,火鍋算是比較容易標準化的品類,火鍋的代表企業海底撈也成功在港交所上市,其發展模式常常被市場拿出來探究。在擴張方面,海底撈也是在上市得到資本支持后迅速加快了開店步伐,曾在2020年疫情期間逆勢開出544家新店,擴張速度和數量前所未有,2020年年底門店數量就達到了1298家。
但即便是海底撈,在加速擴張的途中也出現了盈利能力下降,毛利率下滑,翻臺率下降,新店虧損、食品問題頻出等問題。巔峰時期海底撈的翻臺率高達5次/天,但2021年新開門店的翻臺率竟跌至2.3次/天,急速的擴張險些讓海底撈跌落神壇。2021年年底,海底撈宣布關閉300家門店,當年錄得42億元的巨額虧損,之后海底撈對開店抱著更為謹慎的態度。
(數據來源:安信香港)
門店無疑是餐飲企業賴以生存的根本,更遑論正在沖擊上市的小菜園,急需向市場和投資者“證明”自身的成長性。餐飲企業的商業模式只要得到市場的驗證,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就具備強大的可復制性,快速為企業增加營收,達到上市的業績要求和投資者的期待。
但餐飲企業本就是難以標準化的行業,即便行業連鎖化、品牌化趨勢加強,短時間內的快速擴張對企業的組織管理能力依舊是非常大的考驗,揠苗助長并非好事,有效率的擴張或許才是長久之計。倘若小菜園上市成功,將正式開啟其大刀闊斧的開店計劃,小菜園的管理、供應鏈、服務質量、品控等是否能跟上其短期內的迅猛發展,是其擴張背后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