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9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通知降低保險公司權益投資風險因子后,財政部又在不久前發布了《關于引導保險資金長期穩健投資加強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周期考核的通知》。
關于《通知》的主要目的,財政部相關負責人直言,是增強資產與負債的匹配性,鼓勵險資進行長期投資、穩定投資、價值投資,引導國有商業保險公司長期穩健經營,“發揮中長期資金的市場穩定器和經濟發展助推器作用”。
保險資管機構是目前我國債券市場、股*市場最大的機構投資者之一。今年三季度末,我國保險公司總資產29.6萬億元,同比增長10.8%。保險資金運用余額27.5萬億元,同比增長10.9%。
作為中國資本市場上最長線的投資資金來源,這27.5萬億險資的流向無疑將引領市場的投資風向,影響中國資本市場的格局。
01
房地產市場
抄底房地產,不做股東做房東。
作為一種長期主義投資資金(追求可長期運營持有、有可持續收益的項目),險資在過去多年一直與房地產行業深度綁定,通過參與房企定增等方式,成為了房地產背后的大金主。
以中國平安為例,通過平安不動產和其他子公司先后投資的房地產公司就超過400家,合作開發商包括萬科、龍湖、朗詩、濱江、仁恒等多個龍頭品牌,一度成為了碧桂園的大股東。
隨著近兩年龍頭房企頻頻暴雷,險資們大多已經減持地產股,像中國平安目前在房地產領域的投資占比已經不高。雖然一副敬而遠之的樣子,但保險公司們并未真的放棄房地產市場。
一直以來,保險公司參與房地產投資的方式大致可以分為三種:一是購買股權,成為直接的財務投資者;二是以投資債券或股權計劃間接投資房地產;三是獨資或聯合拿地,后續與房企合作開發。
比起對項目進度、資金監管無甚話語權的財務投資者,如今的保險公司們更愿意直接掌控土地來開發房地產項目,在大宗不動產權交易市場也展現出了相當高的熱情。
據睿和智庫統計,年初至今就有友邦人壽、平安人壽、泰康人壽、建信人壽、太保壽險、中郵人壽、大家保險等保險公司進行了大額不動產投資。
例如中郵人壽以42.46億元接手大悅城位于北京的中糧置地廣場;中國人壽旗下子公司以39.1億元接手珠海世茂新領域51%股權;大家保險取代大連萬達商管,成為上海萬達廣場置業有限公司的第一大股東;友邦人壽對上海市北外灘89街坊項目的累計新增出資額超74億元。
背后的投資邏輯,是險資們看好未來一二線城市核心地段的商業不動產仍然具有較強升值空間,選擇在市場情緒低迷、不動產價格下行的時候抄底買入。除此之外,險資還會購買購物中心REITs等收益穩定、風險較小的資產品種。
商業地產之外,康養地產也會是保險公司,尤其是壽險公司增持不動產的重點方向。在人口老齡化加速、新生兒數量不斷減少的大背景下,康養服務的需求端必然會迎來大規模增長。
瞄準了銀發經濟的供應商們也開始集中推出服務,從2022年下半年開始,保險公司明顯加快了布局康養賽道的節奏。
比如人保壽發布康養服務品牌“暖心歲悅”,工銀安盛人壽推出以“照護、家庭、嚴選”為特色的專業養老服務品牌“盛華年”,太平人壽設立全資子公司太平健康養老(廣州)有限公司等等。
對保險公司而言,發展康養產業有利于其提供延伸產品差異化服務,通過為客戶提供全生命周期保障服務,更好地銷售壽險等金融產品。最具代表性的數據就是,以房企、險資為代表的品質康養社區正快速擴容,與2022年相比增加了27%。
02
高科技企業
險資調研A股忙,高科技行業備受青睞。
在險資們加速撤離地產股的同時,他們對科技企業的關注和投入卻在增加。
據Choice數據顯示,自國慶節后首個交易日以來,保險機構合計調研651家A股上市公司,較受追捧的公司大多來自電子、醫藥生物、計算機、機械設備等行業,近期熱門的華為概念也赫然在列。
這種活躍似乎與傳統認知的險資格格不入,但卻與9月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關于優化保險公司償付能力監管標準的通知》息息相關。
根據這則通知,為引導險資支持資本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對于保險公司投資滬深300指數成分股,風險因子從0.35調整為0.3;投資科創板上市普通股*,風險因子從0.45調整為0.4。
過去保險資金往往偏好大市值、估值較低、業績穩健的股*,持倉品種大多具有高分紅的特點。如今風險因子調整,無疑為險資這種長線資金投資科技創新企業打破了諸多枷鎖,讓他們更能承受科技股估值波動帶來的財務安全壓力。
調整考核周期后,保險資管業協會表示,手握長期資金是保險資管業相對其他行業的優勢,保險資管機構要引導更多資金流向科技創新、先進制造、綠色發展、普惠金融等領域。
如平安集團就表示,未來將加大資本市場配置力度,專注于優質的、有盈利能力的企業,特別是契合國家產業發展方向、契合中國高質量發展方向、契合中國特色估值體系的投資標的。
泰康資產則表示,期待在經濟穩步回升的過程中獲取阿爾法,捕捉股市釋放的紅利,因為“在科技能源消費等諸多領域,結構性亮點不斷涌現。”
除了二級市場,以股權*資為代表的一級市場也愈發為保險公司所重視,畢竟長期伴隨企業成長帶來的超額收益十分可觀,同時還能響應政府部門對金融機構支持實體經濟、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號召。
2022年,保險資產管理協會共登記股權*資計劃23只,規模577.15億元,數量、規模同比分別增加64.29%、8.76%。股權*資方面,保險資金共有股權*資計劃規模已達4447.19億元,至2023年4月底,這一數字增至4586.53億元。
雖然資金實力雄厚,但險資LP的風險偏好往往較低,選擇GP時多數險資偏好于頭部績效優異的GP及國資背景機構,在投資行業上,多會青睞于與保險業務產業協同的相關產業,比如關注醫療健康領域相關的機構。
隨著監管政策的變化,險資LP的資金投向或許將更加多元。
不過近年來險資股權*資熱潮的背后也存在著一些亂象,很多保險機構通過股權直投或基金投資等方式對非保險機構實現控股或參股,形成復雜的股權關系和嵌套的交易結構,甚至可能產生違規投資行為。
正因如此,近日相關部門才會組織開展對各保險集團(控股)公司、保險公司的股權*資情況排查工作,以便實施“穿透式”監管。
03
多元投資
險資正在探索大資管行業的更多玩法。
過去20年的發展歷程中,保險資管早已從服務保險主業演變為大資管行業競技的重要參賽者,逐步形成了“兼顧短期與長期、平衡相對與絕對”的均衡投資風格和債券、固收類品種為主,權益類產品為輔的投資格局。
在長期低利率的預期下,疊加利息收入免稅利好的長久期國債極具配置價值,債券也的確成了新增保險資金的主要流向。據證*時報統計,保險資金債券投資今年以來新增了1.7萬億元,占比已升至近十年新高。
投資債券之外,頭部保險公司也在積極通過發行資本補充債、永續債等債券,拓寬保險公司資本補充渠道,讓自己更有能力滿足嚴格的資本監管要求,以維持公司經營健康以及分紅的穩定性。
今年以來,已有15家保險公司發債,合計規模超700億元。若近日中國人壽總額不超過350億元資本補充債發行成功,這個數字將會突破千億大關,遠超去年保險公司累計發債224.50億元的規模。
補充完核心資本之后,保險公司將更有能力和動力進行權益投資、另類投資,助力解決“資產荒”問題,實現險資的多元化收益。
資產支持計劃(即“險資版ABS”)作為險資投資實體經濟的另類投資工具之一,近年來數量和規模均保持快速增長。根據中保登官網數據,今年以來保險資產支持計劃已登記71只,登記規模累計約3600億元,登記數量和規模均創歷史新高。
從登記產品數量來看,無論是平安資管、泰康資產、國壽投資等大型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還是百年資管、光大永明資產、民生通惠資產等中小保險資產管理公司,都對ABS市場展現出了較高的熱情。
日前,國務院還批復了《支持北京深化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范區建設工作方案》,探索支持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在賬戶獨立、風險隔離的前提下,向境外發行合理規模的人民幣計價的資產管理產品。
利率中樞在持續下行、合意資產供給不足,負債端成本剛性約束和投資端壓力越來越大的大環境下,通過保險資管來拓寬收入來源、提高資產收益率,對保險公司的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因為壽險產品預定利率從3.5%切換到3.0%之后,保險公司面臨的行業處境是五大上市險企(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人保)在前三季度合計實現歸母凈利潤1763.1億元,同比下降17.8%。如果單看第三季度,這個數字同比下滑了61%。
作為中國資本市場最長線的投資資金來源,無論時代和政策如何變化,獲取持續、穩健的投資收益,永遠是保險公司和保險資管投資能力建設的核心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