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開始All in科技制造,天鷹資本是國內最早聚焦這一賽道的投資機構之一。
六年后,中國科技制造迎來了最好的時代,工業互聯網、芯片和半導體、碳中和各大細分賽道風起云涌。經過六年打磨,天鷹資本也迎來了厚積薄發的時刻。
一方面,天鷹資本大批項目進入收獲期,4月,恒爍半導體、美騰科技通過科創板上市委審議,即將成為天鷹資本新增的倆個IPO項目,今年同步將有多個項目進行IPO申報;另一方面,天鷹資本精心經營的“科技制造產業生態圈”日臻完善,在這個資本內卷時代成為天鷹資本的擴張利器。
近些年,所謂市場化投資機構受到產業資本越來越強烈的擠壓。很多投資機構都對此深感苦惱,與此同時也紛紛開始強調產業資源。然而在日趨激烈的競爭中,“產業”二字從招牌到落地并不容易,尤其是難以得到創業者的認可,常常淪為投資機構的自說自話。
而天鷹資本則找到了一條破局之道。
在創業者們越來越“現實”,不看廣告看療效的時候,天鷹資本敢于喊出“投資全周期賦能”。天鷹資本創始合伙人遲景朝有些“凡爾賽”地向投中網表示,現在的市場現狀是:“不帶著訂單去,根本沒有機會。”
在多數投資機構宣傳產業資源還停留在曬“朋友圈”的時候,天鷹資本已經遠遠不滿足于此,提出要建設“精益化服務的數字體系”,這樣的探索放眼全行業都難以找到可以借鑒的先例。
當下一級市場寒風瑟瑟,此時不妨解碼一下天鷹資本,看看一家市場化投資機構,是如何把“產業”二字融入基因里的。
資本內卷時代的入場券:產業
2021年12月28日,高端半導體顯示屏幕驅動芯片設計公司晶瞻科技宣布完成由天鷹資本獨家投資的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晶瞻科技此前已經成功流片國內第一款擁有獨立自主知識產權,端到端國產化的筆記本TED整合型顯示芯片,這輪融資之后,晶瞻科技將向著產品量產邁進。
目前全球超過一半的顯示面板是在中國生產的,但顯示驅動芯片這一核心零部件卻高度依賴進口,據估算每年的采購額高達約60億美金。近些年國內雖然在顯示芯片上有一些進展,但產品主要集中在中低端領域,在中高端領域依然是完全空白。而晶瞻科技的產品,將實現高端顯示芯片國產化的歷史性突破。
可想而知的是,這樣一家初創企業,在當下的創投市場上是一等一的“搶手貨”。晶瞻科技CEO吉禮明告訴投中網,在剛跟天鷹資本相遇的那個時間點,他們已經做出了全球第一款TED芯片,在業內有了一些名氣,想進來的投資機構很多。但是,天鷹資本給他留下的印象最為深刻。
“顯示芯片這個領域在國內被重視也就是最近兩三年的事,但天鷹資本給我的感覺是他們對整個產業看的非常深入,對一些細節的理解讓我很吃驚。”吉禮明回憶道。他發現,天鷹資本與行業內規模較大的、標桿性的企業基本都接觸過,對晶瞻的產品、團隊的判斷非常客觀、全面并且成熟。天鷹資本的團隊沒有拘泥于紙面的盡調資料,而是跟吉禮明一同走訪了行業內企業,廣泛接觸產業界的朋友,這也讓吉禮明覺得天鷹資本跟一般的投資機構不太一樣。
晶瞻科技是一個典型案例,說明了在這個資本內卷的時代,為什么天鷹資本總拿到好項目,并大多能搶占領投方的位置。遲景朝向投中網坦言,在半導體這樣的熱門賽道,競爭對手全是“國家隊基金”等大家伙,如果不能在產業上打動對方,就“根本沒有機會”。
因此,“帶著訂單去談判”幾乎已經成了天鷹資本在看項目時的標配,在這個意義上,天鷹資本雖然是一家財務型投資機構,卻更像是產業戰略投資者。吉禮明向投中網表示,無論是下游的屏幕廠、品牌廠、系統廠,還是產能方面,天鷹資本一直在持續的幫他們對接資源。
類似這樣的例子,在天鷹資本的過往投資中不勝枚舉。
2021-2022年間,天鷹資本投資聚焦全系云邊端AI算力公司算能科技,幫助它對接了在工業自動化、能源、數據中心等多個行業的客戶。
2017年,天鷹資本投資了AI視覺公司菲特檢測。當時菲特檢測專注在汽車行業的應用,投資后不久,天鷹資本就幫它對接了中國化纖行業的龍頭客戶,幫助它打開了業務增長的第二曲線。
當下的創投行業越來越強調產業資源,幾乎所有投資機構都會跟創業者談論它的資源如何強大,但要真正打動創業者卻并不容易。用遲景朝的話來說就是,現在的企業家都很“現實”,你說你資源多,能不能先展示給我看?
因此,天鷹資本這些年越來越多的談論一個概念,叫做“投前賦能”,意思是在投資之前就已經在幫助創業者對接資源了。
而一家投資機構要能夠做到“投前賦能”,前提是必須擁有一個足夠強大的產業資源網絡,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弄清楚天鷹資本的這張網絡是如何打造的,才是理解天鷹資本的關鍵。
網羅數百家企業,產業生態是如何織成的?
2021年,天鷹資本與研華科技達成合作,后者向天鷹資本管理的一只物聯網基金出資,這也是研華科技在中國大陸投資的第一只全資LP基金。研華科技已經有40年歷史,是一家在工業界大名鼎鼎的公司,是全球領先的AIoT 物聯網廠商,也是唯一一家躋身世界自動化廠商50強的中國企業,中國制造業的很多工業電腦、工控機都來自研華。
天鷹資本與研華科技合作的緣起,其實是一次偶遇。研華科技工業物聯網事業群中國區總經理蔡奇男告訴投中網,他最早認識遲景朝,是在四年前深圳的一次產業論壇上。當時他們二位都是演講嘉賓,蔡奇男坐在臺下聽遲景朝演講的時候,感覺這位投資人“跟一般的投資界的人士說的內容不太一樣,蠻有深度的”,于是演講完兩人就交換了名片。沒想到,這一次照面后來會促成雙方的深度合作。從微信、打電話,再到約線下碰面,兩人越聊越投機,越來越發現雙方的理念契合,蔡奇男形容“好像亞當遇到夏娃”。研華科技一直專注于物聯網領域,并提出了“WISE PaaS 共創商業戰略”的戰略構想,有意通過投資布局打造物聯網生態圈。而天鷹資本與研華科技理念一致、資源互補,于是雙方的合作一拍即合。
對研華科技而言,與天鷹資本的合作是其物聯網生態的重要組成部分。蔡奇男表示,天鷹資本是研華科技的資本合作伙伴,在研華的全球300多個合作伙伴中是級別最高的一層。天鷹資本非常了解研華科技的戰略需求,進一步為研華在智能制造、能源等行業帶來了更多的合作伙伴。天鷹資本有時在與客戶的交流中,發現對方有一些特定 AIoT產品或方案需求,天鷹資本也會立刻把這一市場機會對接給研華科技。另一方面,研華科技憑借自身的行業地位、技術能力,也對天鷹資本的投資企業們進行賦能。
可見,雙方合作的緊密程度已經遠遠超越了一般LP與GP之間的關系。自從雙方合作以來,天鷹資本與研華科技的“雙周會”制度已經堅持了一年多的時間,雙方會第一時間溝通工業互聯網的產業最新發展趨勢和最近的業界動態,探討合適的投資項目。
類似于研華科技的合作,與產業鏈中的核心上市公司及龍頭企業建立緊密聯系,是天鷹資本打造其產業生態網絡的重要手段。目前天鷹資本的LP中有多達數十家上市公司,像研華科技一樣,這些產業龍頭都是天鷹資本生態圈的一部分。
但天鷹資本的產業生態并不只有LP而已。遲景朝向投中網表示,很多大型的產業公司、傳統企業也需要一些外部資源的輸入、嫁接,或者做數字化升級。天鷹資本跟它們的合作并不只是資金上的,也可能是賦能于它們的數字化轉型、生態打造等。
為了打造這張產業生態網,天鷹資本花費了很多精力,想了很多“招”。據遲景朝介紹,天鷹資本的第一步是“建面”,也就是首先追求覆蓋面的足夠廣。例如,2018年,遲景朝發起成立了長江商學院智能制造學會,這是中國第一個商學院下屬的智能制造學會。這個學會集結了360多位制造業的企業家,包括四五十家上市公司,十多家細分行業的龍頭企業。
“面”足夠廣之后,第二步是“建鏈”。隨著天鷹資本的投資組合越來越龐大,賽道也越來越精細化。在某一個細分賽道,天鷹資本會打通上下游,形成一條鏈。
第三步就是“結網”了。如今的天鷹資本,可以在LP、被投企業、政府資源等各類合作伙伴間靈活對接,各方資源共享、業務互通、長期協同。
用心與不用心 會反應在業績上
2022年以來一級市場陷入資本寒冬,大家都說投資越來越難做。談到對當下市場的看法,遲景朝的回答是一句話:“深扎產業、彎腰干活,跟產業離近一分,我們心里就會更踏實一分。”
簡而言之,天鷹資本應對當下市場變局的核心策略就兩個字:產業。
從2016年開始,天鷹資本進行了一場專業化轉型,把投資范圍聚焦到科技制造賽道。遲景朝回憶當時的想法,就是要專注一條賽道,做深做強。近期,天鷹資本內部又進行了一番仔細的復盤和梳理,提出天鷹資本的核心壁壘就是“產業生態網”。
當然,要在一篇文章中完整闡述何為天鷹資本的“產業生態網”是不可能的,但這里可以抓幾個關鍵點。
在天鷹資本提供給投中網的一張圖譜中,可以看到天鷹資本把一般所謂的賦能分拆成了“基礎服務能力”和“長期價值創造能力”兩部分。前面提到的對創業公司的產業資源對接,在天鷹資本看來僅為基礎服務能力,它的主要作用是幫助天鷹資本拿到投資的“入場券”而已。
更重要的是長期價值創造能力,這其中又包含了精益化服務的數字體系,這是當下的創投業界最前沿的探索。
遲景朝向投中網表示,天鷹資本剛開始聚焦科技制造賽道的時候發現,科技制造與消費互聯網行業有一個非常大的區別,那就是如果只是向創業者提供資金的話,企業的發展速度可能會很慢。因為它的技術突破需要時間,客戶培養也需要時間。
“這也是為什么當時很多投資機構不投科技制造業的原因,因為制造業確實太慢了。”遲景朝表示。
因此,要想在科技制造賽道取得成功,天鷹資本必須要通過持續的產業賦能,幫助被投企業更快、更好的成長。也就是說,天鷹資本必須要用產業投資的方式,去賺到財務投資的錢。
投完之后工作才剛剛開始,這是天鷹資本的特色。吉禮明對這一點也頗有體會,他告訴投中網,他與天鷹資本的投資人幾乎每兩三天就會通一個兩小時的長電話,談話內容幾乎無所不包。除了產業資源對接外,天鷹資本還幫助晶瞻科技梳理了核心股東的股權結構,建立股權激勵機制。雖然晶瞻科技的產品才剛剛流片,還未量產。但吉禮明表示,他“非常仰賴天鷹在整個產業中的資源”,等到公司進入客戶拓展階段,相信天鷹資本的很多資源都可以幫到他們。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天鷹資本提出的“數字體系”。大多數投資機構的產業資源都掌握在少數幾個合伙人手中,這一方面容易出現“人走則茶涼”,另一方面也導致所謂賦能往往比較隨意,并沒有機制化的保障。而天鷹資本則嘗試把投后賦能進行數字化管理。
遲景朝向投中網表示:“因為我們產業資源方的數量非常大,每個資源方能夠貢獻的資源,我們也會進行數字化的管理,然后共享給項目經理,讓他們知道我們對于什么樣的項目有什么樣的資源。”
雖然很難對賦能帶來的經濟效益進行量化,但遲景朝認為所有這些精力、成本的付出都非常的有價值。他說道:“我們的經驗是,對一個項目,你用心還是不用心,它們估值和業務的增長速度是完全不一樣的。”(文/陶輝東,來源/投中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