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藥+餐飲”卷土重來。
最近,各種各樣的“中藥+”餐飲業態持續涌現。除了之前火過一輪的中藥咖啡,各地還出現了“中藥茶飲”“中藥面包”“中藥雪糕”“中藥甜品”“中醫藥膳餐廳”……
“中藥餐飲”這股風,這次能火多久?
茶飲、烘焙、雪糕、甜品……
“中藥餐飲”業態越來越多
今年以來,全國各地陸續冒出了很多“中藥餐飲”業態。
1、有品牌靠中藥奶茶開出上百家店
中藥茶飲,也叫“新中式草本茶飲”或“草本養生茶飲”,這類是目前比較常見的“中藥餐飲”業態。
據紅餐網不完全統計,全國已有超30個主打中藥或草本養生的茶飲品牌,如陸藜·開了個方子、青楠五味茶、椿風、知嘛健康、百草間等。
有的品牌已在一線、二線城市開出了上百家門店,據品牌點單小程序,陸藜·開了個方子全國門店數超150家,主要分布在江蘇、浙江、河南、廣東、四川等20多個省份,青楠五味茶也在等省份開出了超65家門店。
選址上,這些品牌店多開在商場或熱門商圈內,也有的中藥茶飲店開在中醫館或者藥房里。比如,深圳連鎖中醫館“眾心堂”去年起在診所里開設了中式飲品專區,主打“羊奶+中藥材”的中藥奶茶;江蘇醫藥旗下的一家南京藥房開了“樂飲禾膳”,主打中藥茶飲和養生燉品。
中藥茶飲在裝修上普遍走“中藥鋪”風,門店中經常出現藥材、藥罐、藥柜、穴位圖等容易讓人聯想到中醫的元素。
以廣州品牌“茶宮煮”為例,走進店內,一眼能看到用毛筆書寫的“食藥同源”幾個大字,店員身后的背景墻上掛著一排中藥柜,顧客面前的取餐臺上則用木格子展示出48味中藥材,比如茯苓、蒲公英、火麻仁等。
產品方面,中藥茶飲既包含比較常見的養生飲品,比如玫瑰普洱、陳皮洛神花茶、酸梅湯等,也包含一些“功效”飲品。
比如“陸藜·開了個方子”,其招牌產品太陽通明茶含有人參、枸杞等多味中藥材,產品名稱后面特別標注了“熬夜水”字樣,“推薦勞累人群”,暗示這款產品具有滋補養生功效。此外,該品牌還推出了“推薦上火人群飲用”的陽明麗人茶、“嗓子疼更適合常飲”的藜梨元上等茶飲產品。
2、中藥面包,醫院和藥房的副業?
近幾年,不少連鎖藥房、中醫院憑借“專業優勢”,開出了一批中藥面包店。
鄭州張仲景大藥房旗下的品牌仲景生活創立于2021年,陸續推出過一系列主打養生的產品,涵蓋糕點、零食、燕窩、奶茶、蛋糕、飲品、面包等。2023年以來,其逐漸聚焦養生面包+養生茶飲的模式,產品也在社交媒體上火出圈,比如艾草香腸面包、香椿什錦芝士面包等。目前該品牌已經在鄭州、南陽開出了8家門店。
北京同仁堂推出了一批中藥面包,如枸杞原漿牛角包、陳皮肉桂蘋果酥、羅漢果藍莓歐包等,同時搭售枸杞拿鐵、羅漢果美式、陳皮拿鐵等草本咖啡,以及“熬夜水”“晚安水”等網紅養生水。
天津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也開出了一家主打養生歐包的藥食坊。主打麥冬清潤吐司、阿膠軟歐包、黃芪養生包、荷葉消暑包、當歸羅漢果吐司等多款養生系列。
3、中藥雪糕店、中藥甜品店、藥膳店......萬物皆可“入藥”
雪糕、甜品、藥膳……今年“萬物”都可加入中藥材。
今年的中俄博覽會上,一個名叫“中氣食族”的品牌向大眾推出了幾款含中藥材的“中醫雪糕”,比如“縞羽椰雪”中包含了“益生酵豆”及五大膳食纖維,其中包含車前子殼等中藥材。此外,據品牌方介紹,產品中還含有三大益生元成分:菊粉、抗性糊精、低聚果糖。
南京同仁堂也開了一家中藥甜品店,主打各種養生甜品、燉品,比如芝麻糊、杏仁露、核桃露、洛神烏梅等。
山東品牌“荷田水鋪”,主打新中式草本糖水及草本茶飲,如桃膠玫瑰雪耳、椰奶桃膠芋圓雪燕等。
此外,重慶、合肥、廣州等城市均出現了一批主打中藥養生的甜品店,如重慶的瑭午、合肥的不芷·養生局、廣州的糖敘等。
去年,河南鄭州的東濟堂開設了一家“食養廚房”,一度成為年輕人爭相打卡的網紅餐飲店,其主要賣各類養生主食、湯粥和茶點,比如六珍菌過橋米線、山藥葛根玉米羹、酸梅桂花糕等。
廣州番禺區也冒出了一家“鄉伴如初藥膳堂”,定位中醫館藥膳餐廳,一樓餐廳提供草本咖啡、養生下午茶、藥膳和養生酒,覆蓋從早晨到夜宵的消費時段,三樓還開設了可以把脈問診的中醫館。
云南大理有一家“膳源本草藥膳茶餐廳”,主打中式養生茶、藥膳米線、食藥同源養生套餐等,門店稱可以根據顧客體質搭配適合的藥膳養生茶和藥膳糕點,還聘請養生指導老師給會員做體質分析和體質調和方案。
從茶飲、面包到甜品再到藥膳,中藥材的應用正逐漸滲透到餐飲的各個領域,不斷拓寬著中藥、養生餐飲的邊界。
“中藥餐飲”這股風,能火多久?
幾乎每個中國人都知道華佗、李時珍、張仲景,“食藥同源”“應季而食”的中醫藥理念也深深影響了中國人的日常飲食。基于如此文化背景,再加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加入養生大軍,近年來養生餐飲的熱度持續不減。
從開發“熬夜水”“阿膠奶茶”,到打造“養生咖啡”店,再到如今出現的各種“中藥+餐飲”業態,背后的趨勢是餐飲和傳統中醫藥的融合正在變得越來越深入。
但紅餐網發現,對于一些中藥餐飲商家而言,中醫、中藥元素更多是一種營銷手段,“中醫+餐飲”的融合方式還浮于表面。
比如某家中藥茶飲在門店內引入了“AI舌診儀”,為顧客“看診”,品牌在社交媒體的賬號稱這是種“3分鐘測出自己的身體狀況”的“高科技”。
據店員介紹,顧客只需伸出舌頭對準鏡面上的攝像頭拍照,根據顯示出的癥狀描述選擇對應選項,等待幾秒,再用微信掃鏡子上顯示的二維碼,就能在自己的手機上收到一份中醫“調理方案”。
但當紅餐網體驗后咨詢店員,方案上給出的調養建議是否有效時,店員卻表示“只是提供參考,效果因人而異”。
顯然,品牌引入“AI舌診”的動機和結果之間出現了巨大的割裂。動機上,品牌這樣做是為了加強與中醫的聯系,讓自己顯得更“專業”。但結果上,簡單到如同玩鬧的舌診體驗,又一下子戳穿了這種偽專業的虛假,消費者并不會相信能在一家奶茶店中得到真正的中醫診療服務。
事實上,多數消費者也并不相信偶爾吃一次中藥面包、喝一杯中藥咖啡,就能達到養生的目的,對于年輕的消費者來說,“咖啡里泡枸杞”更多是一種“朋克養生”的態度——即便生活再苦再累,也要抽空照顧好自己的身體。
如果大部分中藥餐飲店的“專業性”本就是偽命題,那中藥餐飲這股風能持久嗎?
一個新品類能否長久,關鍵要看創新能否從根本上提升產品力,能否支撐得起一個細分品類的生命周期。
但中藥餐飲目前在產品方面還存在不小的挑戰。比如,中藥普遍比較苦澀,加入了中藥材后,茶飲好不好喝?面包好不好吃?
某中藥奶茶品牌的官方賬號稱,其旗艦店每天約能銷售100-200杯,每天營業額平均為1500-2000元,頗受消費者歡迎。
但這家店的銷量和口碑似乎并沒有品牌宣稱的那么好,大眾點評上消費者對其產品的評價多數是“味道一般”。
大眾點評顯示,這家店開業2個多月以來,僅有一個9.9元團購套餐顯示了銷量,為40單,其余6個團購券均未顯示銷量數據。這家中藥奶茶與周圍連鎖奶茶的差距也比較明顯,該店評論數僅十余條,而該店附近奶茶商家的評論數達上百條。
一些早前將門店開向一線城市的中藥餐飲品牌,也面臨關店的窘境。比如在杭州走紅后開到深圳的“四氣五味·藥食無界靈感烘焙局”,大眾點評顯示,目前其深圳店已經“歇業關閉”。
不好吃、產品沒特色,是消費者拋棄這家店的主要原因。大眾點評消費者“Fiona”在給這家店的留言中表示,“希望商家能夠重視出品,環境服務都挺好,但面包店最重要的是面包本身吧。”另一位匿名消費者表示,“一家形式大于內容的店……店員不斷推銷,買個面包都不得安生啊。味道就是普普通通的面包沒啥特色,價格虛高,比同樣無糖無油的大牌還貴。”
一家開在佛山的新中式草本茶飲品牌,主打加了人參的清潤珍珠奶茶,但其產品結構十分復雜,既有含中藥材的“復方本草飲”,也有奶茶、檸檬茶、罐罐茶、鮮米乳、本草咖啡等飲品線,SKU多達30種,菜單看起來眼花繚亂。
盡管有如此豐富的“中藥+”產品供選擇,但外賣平臺的銷量數據顯示,這家店賣得最好的還是傳統奶茶,比如鮮牛乳米麻薯,中藥相關產品反倒成了“添頭”。
當創新形式大于實質,只是個“花架子”時,消費者會用行動投票。對于中藥餐飲商家而言,想要利用好中藥這一元素,恐怕不能只是簡單粗暴地把中藥加進產品中,而是要真正研發出讓消費者愿意復購的、好吃的產品。
封面圖來源:紅餐網攝。